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先秦学术概论最新章节!

    杂家者流,《汉志》曰:“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体者,四支百体之体,诸子之学,除道家为君人南面之术,不名一长外,余皆各有所长;犹人身百骸,阙一不可;故曰知国体之有此。杂家兼容而并苞之,可谓能揽治法之全。所以异于道家者,驱策众家,亦自成为一种学术,道家专明此义,杂家则合众说以为说耳。虽集合众说,亦可称为一家者。专门家虽有所长,亦有所蔽。如今言政治者或偏见政治之要,言军事者或偏见军事之要,不惜阁置他事以徇之。然国事当合全局而统筹,实不宜如此。惟杂家虽专精少逊,而闳览无方,故能免此弊而足当议官之任。此后世所谓通学者之先驱也。〔267〕

    杂家之书,存于今者,为《尸子》及《吕氏春秋》。《尸子》仅有后人辑本〔268〕,阙佚已甚。就其存者,大抵为儒、道、名、法四家之言。《吕氏春秋》,则首尾大略完具,编次亦极整齐。不徒包蕴弘富,并可借其编次,以考见古代学术之条理统系,诚艺林之瑰宝也。

    《史记·吕不韦传》谓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县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述作之时,规模之闳大,去取之谨慎,可以想见。高诱注此书,多摘其中事实误处,谓扬子云恨不及其时,车载其金而归。〔269〕不知古人著书,重在明义;称引事实,视同寓言;人物差违,非所深计。增损及于一字,庸或传者已甚之辞,亦非古人著书之体。然当时之集思广益,不惮博采周咨,则概可见矣。此其所以能成此包蕴弘富,条理明备之作欤?若高诱之言,则适成其为高诱之见而已。旧作《读吕氏春秋》一篇,可见此书编纂之条理。今录于后,以见当时“集论”之法焉。

    《吕氏春秋》二十六篇。凡为纪者十二,为览者八,为论者六。其编次,实当以览居首,论次之,纪居末。《史记·本传》称此书为《吕氏春秋》,《汉志》同,盖此书之本名。《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少卿书》又称此书为《吕览》。盖以览居全书之首,故有是简称,一也。古书自序,率居全书之末,今此书序意,实在十二纪后,二也。《有始览》从天地开辟说起,宜冠全书之首,三也。毕氏沅泥《礼运》注疏谓以十二纪居首,为春秋所由名。〔270〕梁氏玉绳,初本谓览当居首,后乃变其说,自同于毕氏,非也。《礼运》郑注,并无以春秋名书,由首十二纪之意。古人著书,以春秋名者多矣,岂皆有十二纪以冠其首邪?

    此书二十六篇,《汉志》以下皆同。〔271〕今本诸览论纪之下,又各有其所属之篇,都数为百六十,与《玉海》引王应麟之说相符。卢氏文弨曰:“《序意》旧不入数,则尚少一篇。此书分篇极为整齐,十二纪纪各五篇,六论论各六篇,八览当各八篇。今第一览止七篇,正少一。《序意》本明十二纪之义,乃末忽载豫让一事,与《序意》不类。且旧校云,一作《廉孝》,与此篇更无涉。即豫让亦难专有其名。窃疑《序意》之后半篇俄空焉,别有所谓《廉孝》者,其前半篇亦脱,后人遂强相符合,并《序意》为一篇,以补总数之阙。《序意》篇首无六曰二字,于目中专辄加之,以求合其数。”案卢说是也。古书之存于今者,大率掇拾于丛残煨烬之余,编次错乱,略无法纪。此书独不然。即就此一端论,已为艺林之瑰宝矣。

    八览、六论、十二纪之分,必此书固所有。其下各篇细目,不知其为固有,抑为后人所为?然要得古人分章之意。《四库提要》谓惟夏令多言乐,秋令多言兵,似乎有意,其余绝不可晓,谬矣。今试略论之。八览为全书之首,《有始览》又居八览之首,故从天地开辟说起。其下《应同》,言祯祥感应之理,因天以及人也。《去尤》、《听言》、《谨听》三篇,论人君驭下之道,《务本》言人臣事君之理。《谕大》言大小交相恃,犹言君臣交相资。此篇盖总论君若臣治国之道,而本之于天者也。《孝行览》言天下国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孝。其下各篇,多论功名所由成。盖从创业时说起,故追念及于始祖也。《慎大览》言居安思危之义。所属各篇,言人君用贤,人臣事君及治国之道,皆守成之义。《先识览》专从识微观变立论。《审分览》明君臣之分职。《审应览》言人君听说之道。《离俗览》言用人之方。《恃君览》言人之乐群,由于群之能利人;群之能利人,由君道之立。因论人君不当以位为利;及能利民者当立,不利民者当替之道;并博论国家之所谓祸福。凡八览,盖本之于天,论国家社会成立之由,及其治之之术者也。六论:《开春论》言用人之术。《慎行论》明利害之辨。《贵直论》言人君当求直臣。《不苟论》言当去不肖。《似顺论》言百官之职,无可不慎;因及谨小慎微之义。《士容论》首二篇言人臣之道,下四篇言氓庶之事。六论盖博言君臣氓庶之所当务者也。十二纪者,古明堂行政之典。《礼记·月令》、《管子·幼宫》、《淮南·时则》,皆是物也。后人以《吕氏书》有之,疑为秦制,非也。古代政事,统于明堂。明堂出令,必顺时月。故举十二纪,则一国之政,靡不该矣。所属诸篇:《孟春纪》言治身之道,春为生长之始,故本之于身也。《仲春》、《季春》二纪,论知人任人之术,因身以及人也。《孟夏纪》言尊师,取友,教学之法。夏主长大,人之为学,亦所广大其身也。〔272〕《仲夏》、《季夏》皆论乐。乐盈而进,率神而从天,故于盛阳之时论之也。《孟秋》、《仲秋》二纪皆言兵,显而易见。《季秋》所属《顺民》、《知士》二篇,乃用兵之本;《审己》者,慎战之道,《精通》者,不战屈人之意也。《孟冬纪》皆论丧葬。葬者藏,冬阅藏物也。《仲冬》、《季冬》二纪,论求知及知人。人能多所畜藏则知,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抑知莫大于知人也。览始于天地开辟,而纪终之以一国之政,先理而后事也。《序意》一篇,当兼该全书,而但及十二纪者,以有缺脱也。始乎理,终乎事;条其贯,纲举目张。古书之编次,信无如此书之整齐者已。

    注 释

    〔1〕 参看下节。

    〔2〕 黄帝相。

    〔3〕 纣臣。

    〔4〕 全书皆三四言韵语;间有散句,盖后人所加;与东周时代之散文,截然不同。一也。书中无男女字,但称牝牡,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二也。

    〔5〕 亦不必成于一人。

    〔6〕 黄老之学,后来为神仙家所附会,乃有疑黄非黄帝,老非老子者,非也。参看附录三自明。《论衡·自然》篇:“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此《汉书》所谓黄、老者,即黄帝、老子之确证。

    〔7〕 此说始于日本人,梁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引之。袭其说者颇多。柳翼谋已辨之矣。

    〔8〕 或以令尹为楚官名,有此推测。然古人著书,多以后世语道古事;亦多以作者所操之语易本名。此等处,皆难作诚证也。

    〔9〕 古书为魏、晋后信道教者窜乱亦颇多。《史记·自序》,载其父谈《论六家要指》,末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与上文全不相涉,亦信神仙者记识之语,混入本文者也。

    〔10〕 近人杨树达辑《老子古义》一书,极可看。

    〔11〕 《管子·心术》:“以其形,因为之名。”又曰:“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裁之。”

    〔12〕 于曰同字。

    〔13〕 天地万物。

    〔14〕 构成天地万物之原质。

    〔15〕 读《淮南子·本经训》可见。

    〔16〕 详见拙撰《大同释义》第五篇。

    〔17〕 同惟。

    〔18〕 此非老子书所谓道德,乃今日通常所用之道德字也。

    〔19〕 言有奢侈者,则使人相形之下,自觉其贫乏。

    〔20〕 言以权力伏人,即不啻教人知有权力,而其人亦将用权力以相抗。

    〔21〕 言轻死者,皆因迫于贫乏,而其自觉贫乏,正因其生活程度之高。

    〔22〕 此上疑夺“镇之以”三字。

    〔23〕 彼也。

    〔24〕 其注实本于向秀,可看《四库书目提要》。

    〔25〕 此言万物之生,皆系分得大自然之一部分。

    〔26〕 有分,言有彼此之分界。盖物体同出于大自然。设无彼此之分界,则只浑然之一体,不能成其为物也。且同祖,始也。然,成也。无间,即小之义。物之始成,其体极小,所谓万物始于至微也。

    〔27〕 《释文》云“或作流”,当从之。

    〔28〕 此可为彼;彼亦可以为此,故其界限不立。

    〔29〕 同溺。

    〔30〕 名家之“今日适越而昔来”,别是一理,见后。此则随俗为解,以为必无之义,盖此本成语,名家反其意以显名理,庄生则随俗用之也。

    〔31〕 《秋水》。

    〔32〕 《养生主》。

    〔33〕 《人间世》。

    〔34〕 此原未必实事。然造作寓言者,必察社会之情形可有此事,而后从而造之。故寓言之作,虽谓与实事无别,亦无不可也。

    〔35〕 即尚未为不仁不义者所窃之时。

    〔36〕 《山海经》为古方士之书,见第九章。其中又有汉以后人,以所知域外地理羼入者。《穆天子传》亦此类。世多以其言地理与实际相合而信之,殊不知此正其伪造之据也。西极幻人,即汉世之黎靬眩人,见《汉书·西域传》。

    〔37〕 若同乃。此语诸子之言养生者多引之。

    〔38〕 此亦道家所以齐是非之一理。惟如此,故谓仁义非人性,伯夷、盗跖,失性则均也。可参看庄子《骈拇》、《马蹄》两篇。

    〔39〕 人人反其性命之情,则能各安其位矣。

    〔40〕 《淮南·汜论》篇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可见杨子为我之义,出于道家之养生论。

    〔41〕 瘐之误。瘐即瘉,瘉,病也。

    〔42〕 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七诸篇。

    〔43〕 郭注:“泠汰,犹听放也。”

    〔44〕 盖即“教则不至”之教。

    〔45〕 即接子。

    〔46〕 即环渊。

    〔47〕 今存者五篇,多法家言。

    〔48〕 《公孙丑上》。

    〔49〕 《八佾》。

    〔50〕 《卫灵公》。

    〔51〕 见《论语·公冶长》。

    〔52〕 参看附录一《六艺》。

    〔53〕 参看附录二《经传说记》。

    〔54〕 魏源说,见《诗古微》。

    〔55〕 宣公十五年。

    〔56〕 案此指《论语》“贫而无谄”、“巧笑倩兮”两章。见《学而》、《八佾》篇。

    〔57〕 案见《尽心下》篇。

    〔58〕 《论语·为政》。

    〔59〕 《论语·阳货》。

    〔60〕 《论语·季氏》。

    〔61〕 《论语·子路》。

    〔62〕 《唐六典》、《明清会典》,乃《周官经》之类。《开元礼》、《政和五礼》、《清通礼》,则《仪礼》之类。特多详王礼,非复如礼经为天下之达礼耳。

    〔63〕 《礼记·坊记》。

    〔64〕 《礼记·郊特牲》。

    〔65〕 《礼记·礼运》。

    〔66〕 说见邵氏懿辰《礼经通论》。

    〔67〕 此下疑夺一句。

    〔68〕 《周易正义·八论》论《易》之三名。

    〔69〕 见《论语·子路·子适卫》章。

    〔70〕 陆象山之言。

    〔71〕 以上皆引《中庸》。

    〔72〕 《尽心上》。

    〔73〕 《论语·卫灵公》。

    〔74〕 《论语·为政》。

    〔75〕 《子罕》。

    〔76〕 《论语·里仁》、《卫灵公》。

    〔77〕 《论语·八佾》: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集注》曰:“天即理也。”

    〔78〕 《论语·宪问》: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79〕 《论语·述而》。

    〔80〕 《论语·泰伯》。

    〔81〕 《论语·季氏》。

    〔82〕 《论语·公冶长》。

    〔83〕 《史记·孔子世家》。

    〔84〕 《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与《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合。疑五十而知天命,正在此时。孔子好《易》,尚在晚年,弟子之不能人人皆通,更无论矣。

    〔85〕 《淮南子·泰族》:“《易》之失也卦。《书》之失也旉。《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春秋》之失也刺。”

    〔86〕 《滑稽列传》曰:“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自序》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87〕 详见《癸已存稿·君子小人学道是弦歌义》。

    〔88〕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与贾子书道德说:“《书》者,此之著者也;《诗》者,此之忘者也;《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纪者也;《礼》者,此之体者也;《乐》者,此之乐者也”,辞意略同,而独漏《易》,可见其系举一以见二,非有所偏废也。《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以五经分配五行,虽不免附会。然其独重《易》,亦可与偏举《春秋》者参观也。

    〔89〕 《论衡·须颂》:“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孔子也。”此亦与《史记》谓孔子序书传之意同。非谓本无其物,而孔子创为之也,不可以辞害意。

    〔90〕 《商君书·农战》:“《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亦以《诗》、《书》、《礼》、《乐》并举。

    〔91〕 《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繙十二经以说。十二经不可考。《释文》引说者云:六经加六纬。一说:《易》上下经并十翼。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皆未有以见其必然也。

    〔92〕 《子罕》。

    〔93〕 六艺虽有此二义,然孔门弟子,身通六艺,自系指大学之六艺而言。不然,当时乡人所能,孔门能通之者,必不止七十二人也。

    〔94〕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下》。

    〔95〕 《孟子·公孙丑上》。

    〔96〕 《论语·述而》。

    〔97〕 《礼记·中庸》。

    〔98〕 《大略》篇。

    〔99〕 《东塾读书记·六》。

    〔100〕 如《金縢》亦记周公之辞,其文义远较《大诰》等篇为平近。

    〔101〕 汉人引据,经传不别者甚多。崔氏适《春秋复始》,论之甚详。今更略举数证。《孟子·万章》一篇,论舜事最多。后人多欲以补舜典。然《尚书》二十八篇为备,实不应有舜典,而完廪、浚井等事,亦见《史记·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多同伏生《书》传。盖孟子、史公,同用孔门书说也。以此推之,《滕文公》篇引《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论语·为政》孔子引《书》曰:“孝乎惟孝”,亦皆《书》传文矣。《说文》旻部夐下引《商书》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岩。”语见《书·序》。盖《书》传文,而作序者窃取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见《易·系辞》。《系辞》释文云:王肃本有传字。案《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谈论六家要旨,引《系辞》“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谓之《易大传》,则王肃本是也。然《自序》又引毫厘千里二语称《易》曰,《大戴·保傅》、《小戴·经解》亦然。此汉人引用,经传不别之证,故诸家之《易》,《系辞》下或无传字也。《孟子·梁惠王下》:“《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此文王之勇也”,“此武王之勇也”,句法相同,自此以上,皆当为《诗》、《书》之辞。然“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实为后人称述武王之语。孟子所引,盖亦《书》传文也。传之为物甚古,故又可以有传。《论语》邢疏:汉武帝谓东方朔云,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又成帝赐翟方进策书云,传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是汉世通谓《论语》、《孝经》为传。然《汉志》《鲁论》有传十九篇,《孝经》亦有杂传四篇。盖对孔子手定之书言,《论语》、《孝经》皆为传;对传《论语》、《孝经》者而言,则《论语》、《孝经》,亦经比也。传之名不一。或谓之义,如《礼记·冠义》以下六篇是也。或谓之解,如《管子》之《明法解》,《韩非子》之《解老》是也。《礼记》之《经解》,盖通解诸经之旨,与《明法解》、《解老》等专解一篇者,体例异而旨趣同,故亦谓之解也。《墨子·经说》,体制亦与传同,而谓之说,尤传与说本为一物之证。《孟子·梁惠王上》对齐宣王之问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下篇“齐宜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管子·宙合》曰:“宙合有橐天地,其义不传。”此所谓传。并即经传之传也。《明法解》与所解者析为两篇。《宙合》篇前列大纲,后乃申释其义,则经传合居一简。古书如此者甚多。今所传《易》,《系辞》下无传字,亦不能议其脱也。

    〔102〕 定公元年。

    〔103〕 朴,即老子“朴散而为器”之朴。《淮南·精神》注:“朴,犹质也。”所谓木不斲不成器也。此可见经而无传,传而无说,即成为无谓之物。

    〔104〕 以前此未著竹帛,故至汉世仍谓之说也。

    〔105〕 见《汉书·本传》。

    〔106〕 《汉书·儒林传》。

    〔107〕 《王莽传》。

    〔108〕 《诗·采蘩》笺引《少牢馈食礼》称“礼记”。《聘礼》注引《聘义》作“聘礼”。又《论衡·祭意》引《礼记·祭法》,皆称“礼”。《礼记》中投壶奔丧,郑谓皆同逸礼;而《曲礼》首句,即曰“《曲礼》曰”,可见礼与记之无别也。

    〔109〕 宋儒熊氏朋来之说。

    〔110〕 《士冠礼》疏。

    〔111〕 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