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最新章节!

法师《切莫误解佛教》)

    二

    关于食物之事,略陈拙见如下,乞为转陈执务者,为感!

    依律,食物亦名曰药,以其能调和四大,令获康健,俾能精进办道。但贪嗜甘美之物,律所深呵。常食昂价之品,尤为失福。故以价廉而适于卫生之物最为合宜也。

    豆类,含有蛋白质,为最重要之滋养品。但亦不能多食,多食则不消化(与常人食补药者同,须以少量而每日食之,但不可一次多量,若过量者,反致增疾)。

    蔬菜之类,且就本寺现有者言之。

    菠菜,为菜中之王,含有铁质及四种维他命,为滋补最良之品。

    白萝卜(俗称菜头)亦甚能滋补。红萝卜亦然。

    白菜,亦甚佳(或白色或绿色皆佳)。

    若芥菜、雪里红,则性稍燥,不可常食。

    花生,含有油质,食之有益(但不可多食)。

    且以拙见言之,菜食一盂之中,约以蔬菜占五分之四,豆类及花生等占五分之一,乃为适宜也。

    近来本寺送与朽人之菜食,其中豆类太多,蔬菜太少,未能调和,故陈拙见,以备采择。

    再者,前朽人云,不愿食菜心及冬笋者,因其价昂而不食,非因齿力不足也。菜心与白菜相似,而价昂数倍。冬笋价极昂,西医谓其未含有何种之滋养质也。

    又香菇亦不宜为常食品,明莲池大师曾力诫之。

    煮豆类、花生及蔬菜之汤,亦不可弃,其中含有多份之滋养料。倘弃其汤,而唯食其质,犹如服中国药者,弃其药汤而唯食其药渣也。

    朽人齿力尚健,以刀切蔬菜时,不妨切大块,咀嚼甚易也。

    以上种种拙见,乞为执务者讲解其义,令彼了知,至用感谢。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9年写给林奉若的信)

    忏悔与免灾

    印造经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时何处,足以适用此种植福之举,特为研究,以便力行。今谨约述如次:

    一、祝寿

    生本无生,无生而生。法身寿算,本来无有限量。其现在幻躯,乃从业报中来。报尽便休,无异昙花一现,何寿之足云?今为随顺俗情故,姑且开此祝寿方便门。

    凡自己家中,或长者,或侪辈,或自身,举行祝典时,切勿杀生宴客,浪掷金钱,妄造怨业。亦勿贪恋无足重轻之虚誉,征文征诗,接收过情之称许。作此虚文,对众即为欺饰,问心适足惭汗。以故莫善于扫除一切俗尚,而从事于印造经像(有力则刻经造像,无力则写经画像)。仰以报四重恩,俯以济三途苦。既能获无量福庆,又可留永久记念。此种胜举,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样与多众看。若亲戚朋友家举行庆祝时,亦劝准此行之,为造胜福。双方所得功德,不可称量。

    二、贺喜

    一念妄动,而起欲爱。于本空中,幻出色身。终此天年,但见百苦交煎,诸怨环逼。闻法而觉醒者,方惭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足云?夫妻父子,无非夙债牵缠。安富尊荣,尽是生埋境界。是以觉王眼底,在在可悲。今为多方汲引故,姑且开此贺喜方便门。

    凡男娶女嫁时,生儿育女时,职位升迁时,新屋落成时,公司行号开张时,凡百营业获利时,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认为欢喜之事,事而在己,应省下欢喜钱财,作此刻经造像之殊胜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贺者,宜预向声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范围内事,为多众示范。由知识阶级开此风气,转移俗尚,响应至捷而至宏远,可以断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机利导,免作无谓之举,省下金钱,作此自他兼益之图。

    三、免灾

    天灾人祸,无代蔑有。灾分大小,胥由一切众生别业、同业,感召而至。“灾(災)”字从水从火,示其来势猛烈,有一发而不易收拾之概。灾殃之种别,若刀兵,若瘟疫,若饥馑,若牢狱,若洪水为患,田庐淹没,若大地震裂,城邑为陷;此外如毁灭一切所有之风灾、火灾,以及其他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惨之结果,皆得以灾祸之名目括之。触目而惊心,思患而预防。讲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缓。今为饶益一切有情故,特别开此免灾方便门。

    金陵刻经处所刻佛经

    无论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种种因境而生之特异灾厄,以及刀兵、寇盗、疫疠、火患、牢狱,与多生怨对,寻仇报复之一切祸灾。或为父母师长,及诸眷属,与诸戚友,祈祷免祸。或为并世而生之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代为祈祷免祸。或为过现未来四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代为祈祷免祸。其最实际最有效之胜举,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第一美举。是何为者?以十方三世诸佛,悯念众生故。三界灾厄,唯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诚宏法之人,与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愿,默相感通故。

    祈福

    四、祈求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不动道场中,本来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驰求之有?今为多众劝进故,特别开此祈求方便门。

    凡为自己,及六亲眷属之忧年寿短促者求延寿,为子嗣艰难者求诞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释,营业之求顺遂,一切作为之求如意(但有伤道德之行为及职业,与佛道不相应故,均在屏除之例),求国内平和,求世界平和,求现在未来一切法界众生回心向善、离诸魔难,以至一切闻法之人,求增长智慧,求证念佛三昧,求临终时无诸苦厄,心不颠倒,往生极乐。皆宜作此写经印经造像画像功德。至诚祈祷,终能一一满其所愿。

    五、忏悔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云:“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忏悔方便门。

    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经笺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了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最有效。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若代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

    六、荐拔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能养而亲不在。”此普天下为子女者,对于父母养育之恩,酬报无从,而抱无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躯体虽殁,尚有不与躯体俱殁者在,是何物?曰灵性是。此灵性者,舍身受身,被夙业所驱,重处偏堕,自难作主,循环往复,三途六趣。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岂得留恋。善哉!莲池大师有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报亲恩者,当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现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无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方便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彻底酬报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沦六道故,视六道众生皆父母,作六道众生未度尽时誓不成佛想。无论先觉后觉,人人皆有一亲恩未报之大事因缘在。今求浅近易行故,特别开此荐拔方便门。

    凡值父母丧亡,或亡后七七记念、一周年记念,以至数周年、无数周年记念,或死期,或诞辰,或冥寿,作诸记念,皆宜举行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与其他一切平辈、幼辈,亦宜作此功德,以资冥福。若亲戚朋友丧亡之时,亦宜以此类宏法功德,代却一切无益之礼数。其所获功德,至无限量。

    以上所述,不过仅就大概言之。此外植福机会,不胜枚举。欲悉其详,广诵一切经典自知。

    (本文节选自《印造经像之机会》)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一

    质平仁弟:

    来函,诵悉。日本留学生向来如是。虽亦有成绩佳良者,然大半为日人做殿军或并殿军之资格而无之。故日人说起留学生辄做滑稽讪笑之态。不佞居东八年,固习见不鲜矣。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必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气。但现在宜注意者如下:

    (一)宜重卫生,俾免中途辍学(习音乐者,非身体健壮之人不易进步。专运动五指及脑,他处不运动则易致疾。故每日宜为适当之休息及应有之娱乐、适度之运动。又宜早眠早起,食后宜休息一小时,不可即弹琴)。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

    (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留学界品类尤杂,最宜谨慎)。

    李叔同致刘质平书札

    (四)勿躐等急进(吾人求学须从常规,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矣)。

    (五)勿心浮气躁(学稍有得,即深自矜夸;或学而不进,即生厌烦心,或抱悲观,皆不可。必须心气平定,不急进,不间断。日久自有适当之成绩)。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据余一人之所见,确系如此,未知君以为如何)。

    附录格言数则呈阅。

    不佞近来颇有志于修养,但言易行难,能持久不变尤难,如何如何?

    今秋因经先生★★★经先生:即经亨颐,当时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坚留,情不可却,南京之兼职似可脱离。君暇时乞代购(マソドリソ)★★★即曼陀玲。◆◆◆弦E二根、A二根、D三根、G二根,封入信内寄下。六七日内拟汇款五圆存尊处,尚有他物乞代购也。君如须在沪杭购物,不佞可以代办,望勿客气,随时函达可也。

    君在校师何人?望示知。听音乐会之演奏,有何感动?此不佞所愿闻者也。此复,即颂旅吉。

    李婴

    八月十九日

    门先生★★★门先生:李叔同留学时的友人。◆◆◆乞为致意,他日稍暇,当作书奉候。并谓现在不佞求学不得,如行夜路,视门先生如在天上矣。

    (本文为李叔同1916年在杭州写给学生刘质平的信)

    二

    质平仁弟足下:

    来书诵悉。《菜根谭》及M经,前已收到,曾致复片,计已查收。官费事可由君访察他人补官费之经过情形,由君作函寄来。上款写经、夏二先生及不佞三人,函内详述他省补费之办法。此函寄至不佞处,由不佞与经、夏二先生商酌可也。君在东言行谨慎,甚佳。交友不可勉强,宁无友,不可交寻常之友(或不尽然),虽无损于我,亦徒往来酬酢,作无谓之谈话,周旋消费力学之时间耳。门先生忠厚长者,可以为君之友人。此外不再交友,亦无妨碍。始亲终疏,反致怨尤,故不如于始不亲之为佳也。不佞前致君函有应注意者数条,宜常阅之。又格言数则,亦不可忘。不佞无他高见,唯望君按部就班用功,不求近效。进太锐者恐难持久。不可心太高,心高是灰心之根源也。心倘不定,可以习静坐法。入手虽难,然行之有恒,自可入门(君有崇信之宗教,信仰之尤善,佛、伊、耶皆可)。音乐书前日已挂号寄奉。附一函乞转交门先生。此复,即颂近佳!

    三

    质平仁弟:

    昨上一函一片,计达览。请补官费之事,不佞再四斟酌,恐难如愿。不佞与夏先生素不与官厅相识,只可推此事于经先生。经先生多忙,能否专为此事往返奔走,亦未可知。即能任劳力谋,成否亦在未可知之数(总而言之,求人甚难)。此中困难情形,可以意料及之也。

    君之家庭助君学费,大约可至何时?如君学费断绝,困难之时,不佞可以量力助君,但不佞窭★★★窭:即贫穷之意。◆◆◆人也,必须无意外之变,乃可如愿。因学校薪水领不到时,即无可设法。今将详细之情形述之如下:

    不佞现每月入薪水百零五圆。

    出款:

    上海家用四十圆,年节另加。

    天津家用二十五圆,年节另加。

    自己食用十圆。

    自己零用五圆。

    自己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圆。

    如依是正确计算,严守此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二十圆。

    此二十圆即可以作君学费用。中国留学生往往学费甚多,但日本学生每月有二十圆已可敷用。不买书、买物、交际游览,可以省钱许多。将来不佞之薪水,大约有减无增。但再减去五圆,仍无大妨碍(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节省)。如再多减,则觉困难矣。

    又不佞家无恒产,专恃薪水养家,如患大病不能任职,或由学校辞职,或因时局不能发薪水,倘有此种变故,即无法可设也。以上所述,为不佞个人之情形。

    倘以后由不佞助君学费,有下列数条,必须由君承认乃可实行。

    (一)此款系以我辈之交谊,赠君用之,并非借贷与君。因不佞向不喜与人通借贷也。故此款君受之,将来不必偿还。

    (二)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家庭如追问,可云有人如此而已,万不可提出姓名。

    (三)赠款期限,从君之家族不给学费时起,至毕业时止。但如有前述之变故,则不能赠款(如减薪水太多,则赠款亦须减少)。

    (四)君须听从不佞之意见,不可违背。不佞并无他意,但愿君按部就班用功,无太过不及。注重卫生,俾可学成有获,不致半途中止也。君之心高气浮是第一障碍物(自杀之事不可再想),必痛除。

    以上所说之情形,望君详细思索,写回信复我。助学费事,不佞不敢向他人言,因他人以诚意待人者少也,即有装面子暂时敷衍者,亦将久而生厌,焉能持久?君之家族尚不能尽力助君,何况外人乎?若不佞近来颇明天理,愿依天理行事,望君勿以常人之情推测不佞可也。此颂近佳!

    李婴

    此函阅后焚去。

    四

    致刘质平(遗嘱)

    质平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也。谨达,不宣。

    音启

    (一九四二年十月)

    欲得米谷,必先种田

    一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

    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东汉白马寺

    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二)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

    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柢。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于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乘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

    玄奘法师雕像

    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柢也。

    唐中叶后衰。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

    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

    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

    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禅宗六祖慧能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

    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

    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李叔同书法

    (本文原名《佛法宗派大概》,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28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讲演)

    二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按: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1)人天教

    (2)小乘教

    (3)大乘法相教

    (4)大乘破相教

    (5)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唯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1)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2)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3)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李叔同书法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1)杀生

    (2)偷盗

    (3)邪淫

    (4)妄言

    (5)两舌

    (6)恶口

    (7)绮语

    (8)悭贪

    (9)瞋恚

    (10)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1)杀生……短命、多病

    (2)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3)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4)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5)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6)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7)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8)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9)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为于他之所恼害

    (10)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1)不杀生、救护生命

    (2)不偷盗、给施资财

    (3)不邪淫、遵修梵行

    (4)不妄言、说诚实言

    (5)不两舌、和合彼此

    (6)不恶口、善言安慰

    (7)不绮语、作利益语

    (8)不悭贪、常怀舍心

    (9)不瞋恚、恒生慈悯

    (10)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李叔同书法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唯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本文原名《佛法学习初步》,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29日讲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三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李叔同绘画作品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1)大智心:不着我相。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2)大愿心:广修善行。

    (3)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李叔同书法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弘一法师之《佛法之简易修持法》,讲于永春桃源殿)

    至人行事,所见独真

    一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边,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量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敬本诸经所说,略举十大利益。谨用浅文,诠次如下:

    (一)从前所做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贪嗔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通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做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嗔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悭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嗔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征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经像,预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

    四大金刚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盖为我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况乎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扰,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灭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追做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间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后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哉!

    李叔同书法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谤语,扬人恶事,暴人短处,称快一时者,殁后沉沦百劫,惨苦万状,备受一切恶报。一旦出生人间,因缘恶劣,任至何地,动遭厌恶,任作何事都无结果。而宏扬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报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净三业,作写经画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经造像功德,所得胜福不可称量。现在一切受大众欢敬之人,原从夙生宏法功德中来。往后一切令大众欢敬之人,实从现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荆得刺,栽莲得藕,一一后果,胥由自艺也。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夙生吝于教导,以及肆口谤法,肆意毁谤有德之人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蠢愚无知报。夙生为贪口腹,恣杀牲禽,以及曾为渔夫、屠夫、猎户、庖丁,与曾操制造凶器、火器、毒药等权,助成他人凶杀之业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恶疾残废报。夙生贪欲无厌,止知剥人以肥己,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贫穷困厄报。夙生知见狭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饰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浅窄,因循怠惰,倚赖性成,烦恼垢重,怨愤易发,妒忌心深,情欲炽盛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女身报。唯有佛法,善解诸缚。苦海无边,回头即岸;罪山万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经、庄严佛像之无上功德者。过去积罪,自然逐渐铲除;未来胜福,稳教圆满成就。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一切含灵,舍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车转轮。千生万劫,常在梦境,作善不已,罪毕斯升,骄纵忘本,种堕落因。作恶多端,福削寿倾,百千万倍,恶报堪惊。地狱饿鬼,以及畜生,堕三恶道,万劫沉沦,难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业,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轻。诸佛如来,悲悯同深,广为说法,首重摄心。正念无作,离垢超尘。是故印造经像,上契佛心。仅此微愿,已种福因。自是厥后,做再来人。诸福圆具,出类超群。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众,难于摄化。佛言此辈人众,与目连有缘。因遣目连往,全城人众,果皆倾心向化。诸弟子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惊起无数乱蜂,其势汹汹,欲来相犯。目连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当来度汝等。”今此城人众,乃当日群蜂之后身也。因目连曾发一普度之念,故与有缘。种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议之胜果。由此观之,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种子。一一众生皆与我有大缘,一一众生心田中所结无量大数之福果;虽谓此无量大数生生不已之福果,即为播因者道果成熟时期之妙庄严品,亦无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洁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无上法宝,作为脱胎换骨、转凡成圣之种子。吾身即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有大因缘。诸佛愿海胜功德,一一摄于我心中。我愿与佛无差别,诸佛慈愿互相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弘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用现前之大好光阴,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

    李叔同所刻印章

    (原标题为《印造经像之功德》)

    二

    所谓我执者,即《圆觉》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也……窃谓吾人办道,能伏我执,已甚不易,何况断除。故莲池大师云:“当今之世,未有能认初果者。夫初果,仪能断见惑,已不可得,逞论其他。”彻悟禅师云:“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故竖出三界,甚难甚难。若持名念佛,横出三界,校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乎?蕅益大师亦云:“尤始妄认有己,何尝实有己哉。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戒净戒,求生净上,功深力到,现前当来,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又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了承当。只深信持戒念佛,自暮地信去。”由是观之,吾人专修净业,不必如彼禅教中人,专恃己力,作意求破我执。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消除。较彼禅教中人专恃己力竖出上界者,其难易,奚啻天渊那!(若现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当来见佛闻法时,见惑即断。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恰。《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诚言如此,所宜深信。)但众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门深入者,有应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随分随力,因病下药,庶乎其不差耳。

    李叔同书法

    (此文为李叔同1925年写给邓寒香的信)

    敬三宝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蕅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敬佛

    第二,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附每日诵经时仪式礼佛————多少不拘。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炉香乍热”不是赞佛。

    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

    第三,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唯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本文系弘一法师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大开元寺所讲)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