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最新章节!

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引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另外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倘有人怀疑于此大众混杂扰乱之时,心中不能专一注想,或恐犹未得戒者,不妨请性愿老法师或其他善知识,再为重授一次,他们当即慈悲允许。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此外我更附带言之:近有为人授五戒者于不饮酒后加不吸烟一句,但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应另外劝告,不应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说五戒毕,以下讲八戒。

    八戒:具云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切非善事。“斋”是清的意思,绝诸一切杂想事。八关斋戒本有九条,因其中第七条包含两条,故合计为八条。前五与五戒同,后三条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这是印度美丽装饰之风俗,我国只有花香,并无璎珞等;但所谓香如吾国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第七,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这就是两条合为一条的。现略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脚,最高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胜”是指金银牙角等之装饰,此皆不可。但在他处不得已的时候,暂坐可开:佛制是专为自制的,须结正罪,如别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轻。作倡伎乐故往观听,音乐影戏等皆属此条;所谓故往观听之“故”字要注意,于无意中偶然听到或看见的不犯。以上“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共合为一条。受八关斋戒的人,皆不可为。

    第八,非时食。佛制受八关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时而食,即叫做非时食。即平常所说的“过午不食”。但正午后,不单是饭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开食粥等。

    斋堂

    受八关斋戒,普通于六斋日受;六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三,及月底最后二日;倘能发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受时要在每天晨起时,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时至夜,夜至明早。一一受八关斋戒后,过午不食一条,应从今天正午后至明日黎明时皆不可食。又八戒与菩萨戒比较别的戒有区别;因为八戒与菩萨戒,是顿立之戒。(但上说的菩萨戒,是局就《梵网》《璎珞》等而说的;若依《瑜伽戒本》,则属于渐次之戒。)这是什么缘故呢?未受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萨戒或八戒,故曰顿立;若渐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弥戒,次比丘戒,层层上去的。以上所说八关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闽南一带,将来亦应当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

    沙弥戒:沙弥戒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钱宝一条,合而为十。但手不捉钱宝一条,平常人不明白,听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钱宝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办法,叫做“说净”,经过说净的仪式后,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时不晓得,后来学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弥尼戒:即女众,法戒与沙弥同。

    式叉摩那戒: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外江各丛林,皆谓在家贞女为式叉摩那,这是错误的。闽南这边,那年开元寺传戒时,对于贞女不称式叉摩那,只用贞女之名,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为式叉摩那,我现在略为解释一下:

    哪一种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弥尼戒的人于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法,学习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因为佛制二十岁乃可受戒,于十八岁时,再学二年正当二十岁。于二年学习时,僧作羯磨,与学戒法;二年学毕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学三法:一学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学六法,即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诸戒及威仪。

    泉州承天寺

    此仅是受学戒法,非另外得戒,故与他戒不同。以下讲比丘戒。

    比丘戒:因时间很短,现在不能详细说明,唯有几句要紧话先略说之:

    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戒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举出一种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大有达至几百万之概;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样能受沙弥比丘戒呢?既没有能授戒的人,如何会得戒呢?我想诸位听到这话,心中一定十分扫兴;或以为既不得戒,我们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这种极无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怀疑是大不对的:我劝诸位应好好地、镇静地在此受沙弥戒比丘戒才是!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仪,岂不是好;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所以你们在这儿发心受沙弥比丘戒是很好的!

    这次本寺诸位长老唤我来讲律学大意,我感着有种种困难之点;这是什么缘故?比方我在这儿,不依据佛所说的道理讲,一味地随顺他人顾惜情面敷衍了事,岂不是我害了你们吗!若依实在的话与你们讲,又恐怕因此引起你们的怀疑;所以我觉着十分困难。因此不得已,对于诸位分作两种说法:(一)老实不客气地,必须要说明受戒真相,恐怕诸位出戒堂后,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种比方,譬如:泉州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识相的老百姓亦自称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听到,定遭不良结果,说不定有枪毙之危险!未得沙弥比丘戒者,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必定遭恶报,亦就是这个道理。我为着良心的驱使,所以要对诸位说老实话。(二)以现在人情习惯看起来,我总劝诸位受戒,挂个虚名,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招他人诽谤之虞;这样的说,诸位定必明了吧。

    更进一层说,诸位中若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必须求得沙弥比丘戒者,亦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是如益大师礼《占察忏仪》,求得清净轮相,即可得沙弥比丘戒;除此以外,无有办法。故益大师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因为得清净轮相之后,即可自誓总受菩萨戒而沙弥比丘戒皆包括在内,以后即可称为菩萨比丘。礼《占察忏》得清净轮相,虽是极不容易的事,倘诸位中有真发大心者,亦可奋力进行,这是我最希望你们的。以下说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现在不能详说。依据佛制,比丘尼戒要重复受两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后请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时,是在大僧正授时;此法南宋以后已不能实行了。最后说菩萨戒:

    菩萨戒:为着时间关系,亦不能详说。现在略举三事:(一)要有菩萨种性,又能发菩提心,然后可受菩萨戒。什么是种性呢?就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以来所成就的资格。所以当受戒时,戒师问:“汝是菩萨否?”应答曰:“我是菩萨!”这就是菩萨种性。戒师又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否?”应答曰:“已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如这样子才能受菩萨戒。(二)平常人受菩萨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业经》,可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与前所说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轻,依旧疏新疏有种种差别,应随个人力量而行;现以例说,如:妄语戒,旧疏说大妄语乃犯波罗夷罪,新疏说,小妄语即犯波罗夷罪。至于起杀盗淫妄之心,即犯波罗夷,乃是为地上菩萨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谓菩萨戒虽不易得,但如有真诚之心,亦非难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弥比丘戒必须要请他人授;因为菩萨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希望!

    弘一法师雕像

    今天《律学要略》讲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当处或错误处,还请诸位原谅。最后我尚有几句话: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说,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虽有传戒,实不及此地完备,这是这里办事很有热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诚使我佩服,使我赞美。就以讲律来说,此地戒期中讲沙弥律、比丘戒本、梵网经,他方是难有的。几年前泉州大开元寺于戒期中提倡讲律,大家皆说是破天荒的举动。本寺此次传戒之美备,实与数年前大开元寺相同;并有露天演讲,使外人亦有种植善根之机缘,诚办事周到之处。本年天灾频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惨痛、境遇萧条的状况中,本寺居然以极大规模,很圆满地开戒,这无非是诸位长老及大护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这次到此地,心实无限欢喜,此是实话,并非捧场;此次能碰着这大机缘与诸位相聚,甚慰衷怀,最后还要与诸位恭喜。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5年在泉州承天寺律仪法会讲)

    放生

    一

    今日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欲延寿否?欲愈病否?欲免难否?欲得子否?欲生西否?

    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今每门各举一事,为诸君言之。

    (一)延寿

    张从善,幼年,尝持活鱼,刺指痛甚。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尽放之溪中,自此不复伤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

    (三)免难

    嘉兴孔某,至一亲戚家。留午餐,将杀鸡供馔。孔力止之,继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捣米,悬石杵于朽梁之上。孔卧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鸡来啄其头,驱去复来,如是者三。孔不胜其扰,遂起觅火逐之。甫离席,而杵坠,正在其首卧处。孔遂悟鸡报恩也。每举以告人,劝勿杀生。

    (四)得子

    杭州杨墅庙,甚有灵感。绍兴人倪玉树,赴庙求子。愿得子日杀猪羊鸡鹅等谢神。夜梦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杀愿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尔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鱼虾螺等,尔盍放之!”倪自是见鱼虾螺等,即买而投之江。后果连产五子。

    (五)生西

    湖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一日忽无声。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遂乃感悟。弃屠业,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弘一法师书法

    放生之功德如此。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唯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余尝闻人云:泉州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开元寺所讲)

    泉州开元寺

    二

    白马湖在越东驿亭乡,旧名渔浦。放生之事,前年间也。己巳晚秋,徐居士仲荪过谈,欲买鱼介放生白马湖,余为赞喜,并同刘居士质平助之。放生既讫,质平记其梗概,余书写二纸,一赠仲荪,一与质平,以示来贤也。

    时分:十八年九月廿三日五更,自驿亭步行十数里到鱼市,东方未明。

    舍资者:徐仲荪。

    佐助者:刘质平。

    肩荷者:徐金茂。以上三人偕往。

    鱼市:在百官镇。

    品类:虾鱼等。

    值资:八圆七毫八分。

    放生所:白马湖。

    盛鱼具:向百官镇面肆借用,肆主始不许,因告为放生,故彼乃欣然。

    放生同行者:释弘一、夏丏尊、徐仲荪、刘质平、徐金茂及夏家老仆丁锦标,同乘一舟,别一舟载鱼虾等。

    放生时:晨九时一刻。

    随喜者:放生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

    (本文原名《白马湖放生记》)

    三

    近来仁者诸事顺遂,实为仁者专诚礼拜念佛所致。念佛一声,能消无量罪,能获无量福。唯在于用心之诚恳恭敬与否,不专在于形式上之多少也……以后作画,无须忙迫。至画幅之多少,亦不必预计。如是乃有佳作。

    再者,以后惠函,信面之上,乞勿写和尚二字。因俗例,须本寺住持,乃称和尚。朽人今居客位,以称大师或法师为宜。

    再者,愚夫愚妇及旧派之士农工商,所欢喜阅览者,为此派之画。但此派之画,须另请人画之。仁者及朽人,皆于此道外行。今所编之《护生画集》,专为新派有高等小学以上毕业程度之人阅览为主。彼愚夫等,虽阅之,亦仅能得极少份之利益,断不能赞美也。故关于愚夫等之顾虑,可以撇开。若必欲令愚夫等大得利益,只可再另编画集一部,专为此种人阅览,乃合宜也。

    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

    今此画集编辑之宗旨,前已与李居士陈说。

    第一,专为新派智识阶级之人(即高小毕业以上之程度)阅览。至他种人,只能随分获其少益。

    第二,专为不信佛法,不喜阅佛书之人阅览(现在戒杀放生之书出版者甚多,彼有善根者,久已能阅其书,而奉行唯谨。不必需此画集也)。近来戒杀之书虽多,但适于以上二种人之阅览者,则殊为稀有。故此画集,不得不编印行世。能使阅者爱慕其画法崭新,研玩不释手,自然能于戒杀放生之事,种植善根也,鄙意如此,未审当否……

    (此信为弘一法师1929年写给学生丰子恺)

    修菩提心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群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做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做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做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意。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

    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

    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佛经插图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唯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皈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超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8年7月16日在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

    远离愚痴

    《八大人觉经》原文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释要

    佛(释迦)说八(八种)大人(诸佛菩萨)觉(觉悟、觉知)经(梵语“修多罗”之译意)

    诸佛、诸大菩萨,昔已觉悟此八种事,而依此修行,乃渐证入佛菩萨位也。

    此经全文分为三章:前一行总标,后六行结叹,中间之文即别列。于别列中,再分为八节。

    李叔同书法

    今先讲第一章总标

    为佛弟子(出家或在家已皈依佛者),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以下第二章别列八节。第一节为主要,最宜注意,故须详释之。

    第一节 无常无我觉

    今先释“无常无我”四字。以此四字分括经文如下:

    总论世间一切万法,不出“色”、“心”。

    “心”。经云“五阴”中之“受”、“想”、“行”、“识”四阴,皆属于此。

    前引经文“四大”、“五阴”之名,今预释其义如下:

    五阴“阴”者,盖覆也,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故名曰“阴”。新译为“五蕴”。“蕴”者,积聚也。诸法和合,略为一聚,故称为“蕴”。

    李叔同书法

    经文“无我”之义,今预释如下。

    “我”者,有常一之体,及主宰之用,乃可谓之为“我”。

    以上释此节科文“无常无我”义竟。

    以下正释经文。

    第一觉悟(以下八节,或作“觉悟”,或作“觉知”,乃译文互用也。)

    世间无常等二句

    四大苦空等六句(“四大”可以并入“五阴”,因“四大”即属于“五阴”中之“色阴”故。于经文可作“五阴苦空、无我”等,而连续观之。)

    苦 佛谓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第八五阴炽盛苦,为一切诸苦之本。即吾人现前之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皆是未来得苦之因也。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永无解脱,故云“苦”也。

    空 诸法皆假合而成,各无实体,故云“空”也。

    无我 见前解。

    生灭 五阴色心,从无始来,以因缘合散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有如流水,亦如灯焰。

    变异 刹那刹那,变迁转异。

    虚伪 虚者不实,伪者非真。

    无主 既非常一之体,岂有主宰之用?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上句约心而言,下句兼身、心而言。经文唯云“形”者,略也。

    心是恶源 既执五阴假合之身心,妄谓是我。宝此我故,即因此而心起贪、嗔、痴三毒之烦恼。

    形为罪薮 既由心起三毒烦恼。即依身、口、意造种种有漏之染业,而受种种苦乐之果报。

    以上所述,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报。于其感报所受之五阴身心,还执为我,仍起贪、嗔、痴三毒而造业而受报。如是世世生生,轮转不绝,所谓人生之黑幕,不过如此而已。

    以下续讲后二句。此二句,教人修观获益也。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既已觉悟上文所示之理,即依是而修“无我”等观,则身心之妄执渐轻,自可渐离生死矣。

    生死者,随业轮转于六道也。或问:若离生死,岂非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乎?答:非也。观经末之文可知。

    李叔同书法

    以上第一节讲毕。

    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故佛经之体裁,大半皆先说空理,然后再广列应行之事。此经亦然。第二节至第八节,皆示所应行之事,绝非以空为究竟也。古人云:“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业。”即此义也。若执空以为究竟,则佛法所绝不许,斥为“著空魔”,斥为“堕顽空”。由此空见而拨无因果,即造极恶之重业矣。是事关系甚大,故略为解释,以息群疑。

    李叔同书法

    第二节 常修少欲觉(以下七节,每节中皆可分为“示过”、“止行”两段。)

    生死疲劳 轮回六道不绝也。

    无为 即是无我之理。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身心得自在矣。

    第三节 知足守道觉

    唯慧是业“慧”者,如第一节所示。非世俗之智慧也。

    第四节 当行精进觉

    烦恼 四魔 阴界“烦恼”者,见思二惑。“四魔”者,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阴”者五阴。“界”者十八界。其义甚繁,不能详释。约大意而言,此指精进用功时,渐次所脱离之种种障碍也。

    第五节 多闻智慧觉

    愚痴生死 因愚痴而流转轮回。

    广学多闻 正约佛法而言。若已通佛法者,亦可兼学世俗学问,以为弘扬佛法之工具。

    智慧 如第一节所示。

    辩才 善巧说法之才能也。已得智慧者乃有之。与世俗之口才大异。

    大乐 指成佛而言,即是佛果所具之德也。非世俗之乐。

    第六节 布施平等觉

    旧恶 约已改过者言。佛谓能改过者是谓智人。

    恶人 约未改过者言。其人即无一毫之善可取,亦应观其佛性而赞叹之。不应起嗔心。

    第七节 出家梵行觉

    五欲 财、色、饮食、名、睡眠。

    三衣 五衣、七衣、大衣。

    守道等三句 上二句自行,下一句化他。

    守道清白 趣向菩提,不杂名利心。

    梵行高远 唯求佛果,不起二乘心。

    第八节 大心普济觉

    大乐 如前释。

    第三章 结叹又分为四节。

    第一节 结成名义

    如此八事,(乃至)之所觉悟。

    第二节 结成自觉功德

    精进行道,(乃至)至涅槃岸。

    法身船 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 指修德所显。“涅槃”者,此云“真解脱”,解脱世间一切缠缚而已。若云消极,若云死灭,则大误矣。

    第三节 结成觉他功德

    复还生死,(乃至)修心圣道。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前经云“渐离生死”,又云“出阴界狱”等。或疑是为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今阅此文,应知不尔。依佛法之常途次第,先能自觉,乃可觉他。上节之文,已明究竟解脱生死,自觉圆满。故此节文,即明复还生死,而觉他也。若不能彻底真实自觉,而能彻底真实觉他者,无有是处。

    第四节 结成诵念功德(即前文云“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也。)

    若佛弟子,(乃至)常住快乐。

    快乐 与前“大乐”同。

    以上略释全经竟。

    跋

    衰老日甚,体倦神昏。勉强录此,芜杂无次,讹误不免。此稿未可刊布流传,唯由友人收存以留纪念可耳。壬午八月十三日书竟并记,弘一。

    (本文为弘一法师1942年9月22日撰录,24日讲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境由心生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先经题,后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弘一法师手书《心经》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心经》内文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李叔同绘画作品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观自在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李叔同书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唯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

    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俐,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李叔同书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空,是诸法之上有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五蕴不空→执着我见→起分别心→生灭等相。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

    分为三段: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李叔同绘画作品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了情感便会执着和牵挂,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从而千方百计地要保护自己所用的,为此,耗尽心机,终日生活在担心和恐怖中。而有觉悟的人看破世间的荣辱得失、是非曲折,放弃执着,无所牵挂,自然也就没有了恐惧和担忧,即使面对死亡,亦能如视“未来”一般自在。

    “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想法,佛家称为“妄想”。世人都生于妄想中。欲望为妄想的动力,执着为妄想的助缘。欲望推到了妄想的产生,又因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执着于权力的人,有对于权力的妄想;执着于科学的人,有对于科学的妄想;执着于宗教信仰的人,有对于宗教信仰的妄想;执着于政治的人,有对于政治的妄想。总之,世人的世界也是“妄想的世界”。“妄想的世界”是为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因之,世人无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以妄想之心去认识世界,所看到的自然是妄境,一如“隔纱观月”,自然无法透彻真实。正因“妄想”让人疲于奔命、劳苦忧患,滋生种种的烦恼,我们才要“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梵文名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灭度,也译为“圆寂”。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着,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梦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暗。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