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最新章节!

    战争的范围 根据官方文件,始于1914年8月月初的世界大战最初被称为“欧洲战争”。不久,土耳其参战。战火蔓延至欧洲之外。欧洲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事实上,欧洲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相继卷入了战争。当然,有些国家仅仅宣称参战,实际上并未真正参战。

    交战双方 战争一方是德国与奥匈帝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英国和日本。根据1879年《三国同盟条约》及续订条约,德国与奥匈帝国并肩作战。三国同盟的第三方意大利宣布保持中立,因为《三国同盟条约》规定:在奥匈帝国单方防御战或者德国单方防御战中,意大利才有义务参战。1914年9月5日,英国、法国与俄国签订了《伦敦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形成。《伦敦协约》要求三国“战争期间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根据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1905年续订),日本作为英国盟友参战,并遵守《伦敦协约》。比利时纯粹为了卫国而战,不是任何一方的盟友。

    比利时的立场 我们应该为比利时点赞。比利时人放弃幸福、安逸的生活,全心全意捍卫国家尊严。当时,德国向比利时抛出了诱人的条件————不必与德国结盟,只须保持中立。比利时人只要让德军畅通无阻地进入法国,就能继续过着平静、富足的生活。然而,1914年8月2日,比利时政府拒绝了德国诱人的条件,决定捍卫国土。这个决定意味着外援到来前,比利时这个小国将独自面对世界大战主战国的雷霆之师。

    协约国的兵力 在世界大战中,欧洲人民与亚洲人民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战争中心始终在“西线”,即从比利时海岸一直到瑞士进攻与防御的战线。此外,尽管英国(征兵八百五十万人)、俄国和意大利竭尽了全力,但战争的重担都压在了法国身上。法国人口比英国人口少很多。1914年,从比利时尼乌波特到瑞士四百英里的战线上,其中三百英里由法军守卫。甚至到了战争后期,在法国男性人口数量已经降到极少的情况下,法军依然坚守着二百五十多英里战线。相比而言,英军与比利时军队只坚守着约一百五十英里的战线。同时,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孚日山脉漫长的边境线上,守军寥寥无几。无论如何,法国已经竭尽全力,几乎用完了一切可用的资源,这个事实不容否认。

    施里芬计划 为了与俄军、法军作战,德军总参谋部准备了几套方案。德国最高统帅部最终选择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源于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一个伟大构想,最终由1891年至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订。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最初设想是,一边对俄国进行防御战,一边集结德军主力一举击溃法军。一旦德军达到了目的,法军就丧失战斗力,而德国就能利用外交手段从容对付俄国。当初,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设计这个计划时,打算命德军穿过法国东部的埃皮纳勒和图勒的中间地带,迅速攻入法国。不过,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判断十分准确,这条进攻路线将在法国意料之中。如此一来,德军必定要打一场正面硬仗,不可能速战速决。因此,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修改了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计划:德军经中立国比利时进攻法国。施里芬计划强调德军避开正面迎战,穿越比利时,绕过法军左翼,然后直捣巴黎。

    “十六号计划” 施里芬计划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经过反复研究与德军作战的种种可能,法军总参谋部猜测德军可能会取道比利时发动进攻。法国将军奥古斯坦·米歇尔制订了应对计划。不过,战争开始时,法国最高统帅部最终采纳了“十六号计划”。“十六号计划”认为,德军只会入侵比利时部分领土,然后取道比利时默兹河东岸进攻法国。然而,德军下定决心入侵比利时,绝不会畏首畏尾。德军打算充分利用比利时的平坦地形,征用比利时境内所有道路、运河与铁路。开战后,法国发现“十六号计划”与德军的入侵路线不符。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风暴,法军不得不沿西线重新部署兵力。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列日战役 尽管法军十分强大,拥有悠久的尚武传统,并且指挥官既训练有素又经验丰富,但战争初期阻挡德军前进的并非法军,而是从未经历战争、力量弱小的比利时军队。1914年8月4日清晨,德国将军奥托·冯·艾米赫率军越过比利时边境,向十英里外的列日挺进。比利时将军吉拉德·莱曼率军坚守阵地,直到阵地被德军重炮摧毁。1914年8月16日,列日的最后几座要塞陷落。比利时军队英勇战斗,使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受阻。截至1914年8月12日,法军已经部署完毕。

    奥托·冯·艾米赫

    吉拉德·莱曼

    进攻阿尔萨斯 此前,法军总指挥约瑟夫·霞飞已经下达进攻阿尔萨斯的命令。这次军事行动开始于1914年8月5日。1914年8月10日,来自斯特拉斯堡的一支德军进行了反击,迫使法军撤退。又过了一个星期,法军总参谋部才确信德军主力要穿越比利时。

    蒙斯战役 与此同时,萨尔堡以南直到隆维北部的西线,几场战役同时打响。1914年8月21日,约瑟夫·霞飞才命令法军进攻从列日赶来的德军。1914年8月20日,英国远征军登陆,配合法军左翼作战。英军约八万人,在约翰·弗伦奇将军的率领下,1914年8月23日抵达蒙斯。在蒙斯,英军遭到德国将军亚历山大·冯·克朗克指挥的第一军袭击。与此同时,英军最高统帅部获悉,法军在沙勒罗瓦发动猛攻,被德军击败。由于面临被德军包围的危险,约翰·弗伦奇将军下达了撤退命令。随后,英军从蒙斯撤退,最终摆脱了穷追不舍的德军。这次撤退可谓虎口脱险。根据约翰·弗伦奇将军发回的一份急报,撤退详情公之于世了,引起英国民众的极大反响。人们发现,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1809年,正是因为约翰·穆尔爵士下令从西班牙科伦纳撤退,才确保了英军顺利登船离开。

    约翰·弗伦奇将军

    法军猛攻沙勒罗瓦

    法军撤退 1914年8月24日,约瑟夫·霞飞将军向法军下达命令:撤退至阿拉斯-凡尔登防线。1914年8月29日,法国第五集团军在吉斯打了一场阻击战,但未能阻挡住德军前进的步伐。德军迅速向巴黎挺进。1914年9月3日,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将军率军坚守巴黎。法军有条不紊地撤退。然而,约瑟夫·霞飞将军很清楚————正如他随后发给政府的急报中所述————“法军稍有懈怠,就会有溃败的危险”。此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岌岌可危。德军所向披靡,法军处于崩溃边缘。不过,沉着、冷静的约瑟夫·霞飞将军依然安之若素。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3日,法军飞行员报告:亚历山大·冯·克朗克所率部队抵达桑利斯后,并未直捣巴黎,而是转向东南,继续前进。德军放弃了原定目标巴黎,进行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冒险。一旦德军成功,将会切断约瑟夫·霞飞将军所率部队与巴黎守军之间的联系。随后,约瑟夫·霞飞将军指挥军队反击。英法联军和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将军的巴黎卫戍部队共同进攻德军。1914年9月6日至13日,双方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马恩河战役。最终,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宏伟计划受阻,德军被迫撤退。然而,德军并非强弩之末。按照精心设计的防御计划,德军撤退至埃纳河沿岸预设阵地。很快,德军巩固了埃纳河防线。不过,德军已经失去了攻占巴黎的时机。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占领西欧的计划。

    马恩河战役,法军炮轰德军阵地

    马恩河战役,法军进攻德军阵地

    坦能堡战役 正当德军向巴黎迅速逼近时,俄军勇敢地承担了应尽义务。人数众多的俄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地与德军拼杀。然而,整个战争期间,俄军几乎没有打过胜仗。1914年8月28日,在坦能堡战役中,进攻东普鲁士的俄军遇到了保罗·冯·兴登堡的德军,最终大败而归。坦能堡战役一度被德国人传为佳话。然而,遭受惨败的俄军不仅勇于担当,而且不辱使命。俄军长驱直入东普鲁士,虽然在坦能堡战役中阵亡了五万人,但缓解了西线英法联军压力。

    保罗·冯·兴登堡

    坦能堡战役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与伊瑟河战役 在西线,双方进行了“奔向海岸”之战。德军沿埃纳河,不断北进,与英军、法军、比利时军队竞赛,最后双方都到达了海岸。冬天即将来临,从比利时的尼乌波特到瑞士四百英里的战线上,双方进入战壕(尽管并未完工)对峙。虽然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已经被德军占领,但比利时近海一隅,也就是从尼乌波特到迪克斯梅德的沿海地区,依然被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一世的军队控制着。英军坚守着著名的伊普尔突出部。从尼乌波特到德军控制的圣米歇尔,一直向南延伸,途经英法联军控制的法国北部的阿尔芒蒂耶尔、德军控制的里尔及法军控制的阿拉斯、苏瓦松和凡尔登,最后沿着易守难攻的孚日山脉,直到贝尔福和巴塞尔之间的瑞士边界。“堑壕战”初期,德军想攻破这条战线的最北端。然而,1914年10月21日至10月30日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中,英军奋力抵抗。1914年10月18日至10月25日伊瑟河战役中,比利时军队利用汛期与德军对峙。最终,德军的行动受阻。

    唯一出路 欧洲文明一向以善于创造而著称。然而,步入现代,欧洲文明正不遗余力地毁灭一切。其结果可想而知:短短时间内,满目疮痍,令人震惊。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是:参战哪方能够消耗得起并承受得住这场漫长的灾难?欧洲智囊团正在精心设计毁灭方案与克敌致胜的方案。德意志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只有一种战术,那就是消耗战。”因为没有哪一方能够避开敌人。军事决策没有捷径。小规模战争或“小打小闹”往往具有诱惑力,这是因为各国认为人力、物力的损失必定微乎其微。然而,西线重大战事绝不可能与“小打小闹”同日而语。号令之下,西线成千上万士兵从战壕内一跃而出,勇敢地直面战斗中的死亡与伤痛。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迈出了走向和平的第一步。虽然前路漫漫,充满血腥,但绝非永无止境。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他们慷慨赴死。在古希腊罗马诗人及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为战争献身的人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英军阻击进攻的德军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中的肉搏战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 1915年,英国与法国在西线背水一战。结果损失惨重,收效甚微。1915年3月和9月,英军先后进攻德军在新沙佩勒和洛斯的阵地,均无果而终。1915年5月与9月法国将军菲利普·佩坦与诺埃尔·德·卡斯特诺分别在阿拉斯和香槟发动数次突袭,均以失败而告终。法国官方从未公布阵亡的兵力。不过,在1915年阿图瓦战役和香槟战役中,英法联军很有可能战死了二十万人————不包括堑壕战每日损失人数。德军以防御战为主,虽然损失较少,却不得不退避,丧失了“先发制人”的主动权。1915年4月22日,德军打响了第二次伊普尔战役。这场战役与1914年冬第一次伊普尔战役极其相似。其间,德军使用瓦斯毒气暂时突破了英军防线。不过,英军随后重筑防线,德军的进攻最终失败。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向法军阵地释放毒气

    杜纳耶茨和盖利博卢撤退 在其他战场,同盟国接连获胜,德国与奥匈帝国的人民倍感振奋。此时,两国国内的生活必需品已经变得紧缺。俄军最高统帅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他身材魁梧,看起来威风凛凛。他虽然才华一般,却也聪明能干。1914年,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率军进攻加利西亚,并于1915年初将奥匈帝国军队赶走。1915年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军队已经攻入匈牙利境内。与此同时,前来援助奥匈帝国军队的德军打了一场与坦能堡战役不相上下的胜仗。1915年4月28日,德军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在杜纳耶茨大破俄军,史称“杜纳耶茨战役”。俄军从杜纳耶茨撤退。俄军虽然兵多将广,却缺乏训练,缺少装备。撤退途中,俄军边打边逃,苦不堪言。骁勇善战的德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指挥有方,穷追不舍。俄军死伤及被俘人数多达一百多万人。这是自拿破仑·波拿巴从莫斯科撤退以来,俄军遭遇的最大一场败仗,曾经的军事强国风光不再。然而,1915年9月,在加利西亚战场全面溃败的情况下,俄军最高司令部临危不乱,在普里佩特沼泽附近,以平斯克为中心,最终稳住了军心。1915年4月至1915年12月,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英军试图进攻加里波利半岛,但最后彻底失败。然而,英军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军压力。或许正因如此,举步维艰的俄国才没有退出战争。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塞尔维亚沦陷 1914年10月,支持同盟国的土耳其参战。与此同时,意大利向奥匈帝国索要特伦蒂诺与的里雅斯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