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雅舍谈吃最新章节!

    梁文蔷

    《雅舍谈吃》出版于一九八五年,其中每篇文字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爸爸每发表一篇文章必将剪报随信附寄给我,让我先睹为快。所以,等到文集出版时,我反而不去读它,就束诸高阁了。

    七个月前,爸爸溘逝。我晨昏思念,不得解脱,随手取阅爸爸近年出版书籍。读爸爸的文章聊可代替他永不再写给我的家书。

    今天一口气把《雅舍谈吃》读完,引起我许多感触。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了辛酸的回忆。我想把这些琐事记下来,算做对妈爸的怀念。

    《雅舍谈吃》的作者是梁实秋,内容的一半却来自程季淑。这一点,我是人证。爸爸自称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练”的人是妈妈。否则文中哪来那么多的灵感以描写刀法与火候?我们的家庭生活乐趣很大一部分是“吃”。妈妈一生的心血劳力也多半花在“吃”上。所以,俚语“夜壶掉把儿──就剩了嘴儿啦!”是我们生活的写照,也是自嘲。我们饭后,坐在客厅,喝茶闲聊,话题多半是“吃”。先说当天的菜肴,有何得失。再谈改进之道。继而抱怨菜场货色不全。然后怀念故都的地道做法如何如何。最后浩叹一声,陷于绵绵的一缕乡思。这样的傍晚,妈妈爸爸两人一搭一档的谈着,琴瑟和鸣,十分融洽。

    我生不逢时,幼年适值八年抗战。曾六年在平吃混合面,两年在渝吃平价米。胜利还乡,不及三载,又仓皇南下。及至迁台,温饱而已。赴美后,虽进“美食”,却非美食。一生在“吃”一方面,与爸爸的经验,迥然不同。但是“听吃”的经验却很丰富。居美三十年,爸妈的家书中不厌其详的报告宴客菜单,席间趣闻。并对我的烹调术时时加以指点。所以“读吃”的机会亦很多。若把家书中“写吃”的段落聚集起来,恐怕比《雅舍谈吃》还厚哩!

    妈爸谈吃,引为乐事。以馋自豪。馋是不可抑止的大欲。爸爸认为馋表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无可厚非。妈爸常不惜工本,研究解馋之道。我想这是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部分。

    爸爸喜欢看孩子“撒欢儿”(意即纵情,为所欲为)。抗战胜利后,自渝返平,爸爸问我,想吃什么。我毫不迟疑的说“奶油栗子面儿”。于是,爸爸带我们去东安市场国强西餐馆楼上,每人要了一大盘。食毕,爸爸说:“再来一盘,吃个够!”我险些不能终席。那是我最后一次享受这道美味。现在的北平,已不是从前的北平了。“黄鹤高楼已搥碎,黄鹤仙人无所依”矣。

    一九六三年,我自美归宁,妈妈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如得鳝鱼一盘,则不虚此行。”妈妈为了我这一句话,费尽心思,百般求购,亲自下厨料理,作为欢迎“姑奶奶回娘家”的一道大菜。

    不巧,鳝鱼刚上桌,甫将就座,大快朵颐之时,门外来了独行大盗王志孝。等到抢匪遁去,警察侦讯完毕,惊魂略定,想起吃饭,鳝鱼已冷。妈妈没有为这惊天动地的持抢行劫受惊,反而为了没能及时享受鳝鱼懊恼不已。

    爸爸特别爱吃烤肉特有的那种烟熏火燎的野味。美国食物中唯一使他垂涎三尺的是美国烤肉(barbecue)。也许是因为美国烤肉类似北平的烤羊肉吧!爸爸晚年每次来美,我们必要盛大准备一次后院的烤肉。爸爸自己吃不多,但是看到家中壮丁们狼吞虎咽,吃得杯盘狼藉,引为一乐。有一年,爸爸建议我用院中之松塔,加诸煤球上,以增松香。不知是松塔太潮,还是此松非彼松,没能产生他在青岛时“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之效果。

    爸爸对火腿质量要求甚高。一般台湾熏制之火腿,常被贬为有“死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色,外表包装美观,但打开一看,或有蛆虫蠢动,或有恶臭扑鼻,无法消受。但弃之又觉不忍。爸爸突生妙计,将之原封挂于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竿”。片刻功夫,即被人取去。如是者数次。妈妈非常反对。爸爸则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此为三十几年前旧事。现在回想仍觉滑稽突梯。

    美国的“佛琴尼亚火腿”甚得爸爸青睐,因其味正。制作方法类似中国古法。相传是美印地安人所发明,后为白人因袭,相传至今。炮制方法,自养猪起。猪饲料以花生及橡实(Acorn)为主。屠宰后,将后臀以盐腌之,冷藏六周,将盐洗去,涂满胡椒,悬挂至干。十天后烟熏。然后挂存一年,俟满生绿霉,老化适度,即可上市。此法炮制之火腿,包装亦有古风,用白布口袋包裹,上扎麻绳。高高挂起,识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