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阿弥陀经疏钞撷最新章节!

    云栖 莲池大师 疏钞

    净业弟子 徐槐廷 撷

    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什师改定。

    法会众证分第一

    此属序分。法会者说法而会也。众证者众所共证也。

    ○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如是我闻。

    如是者信顺之辞。我者阿难自谓。闻者言亲闻于佛也。智论云。佛涅槃时。示阿难言。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国某地。盖遵佛遗敕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

    一时说经之时也。佛是释迦牟尼。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

    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匿王太子也。树是祇陀手植。王之宰臣须达拿。赈济贫人。称给孤独长者。深重佛法。向祇陀买园。黄金布地。因建精舍。请佛说法也。

    与大比邱僧。

    与共也。比邱有三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大者得道之深也。僧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

    迦叶三人。一优楼频螺。有五百弟子。二伽耶。有三百弟子。三那提。有二百弟子。目连舍利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悉来归佛。共成此数。俱者合上共义。

    皆是大阿罗汉。

    初果至四果。皆声闻位。此是四果也。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梵行已立。理应受供也。二杀贼。已断思惑。乱流悉殄也。三无生。生缘已尽。不受后有也。以有智无悲。不来尘世教度众生。故谓之自度汉。

    众所知识。

    德高望重。名满天下。众人共知共识。

    长老舍利弗。

    德长腊老之称。贯下十六尊宿。舍利此云鹙鹭。弗此云子。其母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八岁登座。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故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

    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名拘律陀。称大以别同族。佛升忉利。毒龙障佛。目连化身大小。龙惧遂服。故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姓也。名毕钵罗。一云饮光。迦叶有三。亦称大以别之。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深赞其有头陀行。故头陀第一。

    ○按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于汝。遂传为第一祖。

    摩诃迦旃延。

    此云文饰。姓也。南天竺婆罗门族也。善分别义。敷衍教道。故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舅。发愤精勤。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答问第一。

    离婆多。

    此云星宿。从星乞子而生。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继道。其母于中路诞生。得继续于道故名。出家愚暗。久无所解。佛使诵笤帚二字。记一忘一。久之忽悟。垢尽惑除。得阿罗汉。

    难陀。

    此云善欢喜。难陀有三。阿难陀。孙陀罗难陀。兼此放牛难陀也。

    阿难陀。

    此云庆喜。佛之从弟。佛成道日诞生。举国欣庆故名。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故多闻第一。

    ○迦叶传法于阿难。为第二祖。

    罗睺罗。

    此云覆障。能以手障蔽日月故名。佛之子也。积行而人不知。故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以过去世中。轻弄沙门故。乃因病得名。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

    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先名后姓。别其余也。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颜色丽黑。而光耀也。

    摩诃劫宾那。

    此云房宿。祷房星而生。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

    此云善容。颜貌端正。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年百有六十。故寿命第一。

    阿?楼?。

    此云无贫。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出家喜眠。佛说法时。昏睡不觉。佛呵责之。发愤精进。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故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

    如是结上。等例余。大弟子即大比邱。大阿罗汉。

    并诸菩萨摩诃。

    承前言佛说此经。不但声闻与会。大士亦同闻也。菩萨此云觉有情。摩诃萨。言菩萨中之大菩萨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生时有光明满室。象生六牙诸瑞。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

    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即是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无能胜。

    干陀诃提菩萨。

    此云不休息。行诸梵行。历恒沙劫。曾不休息。

    常精进菩萨。

    为一众生。久化不受。曾无一念弃舍故。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结上例余同前。

    及释提桓因等。

    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凡众。皆同闻也。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即帝释也。迦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统四方三十二天。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余也。

    无量诸天大众俱。

    无量诸天者。统欲色无色天也。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尽六道众生也。俱者结上文。上言与大比邱众俱。此言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

    佛土依正分第二

    此总示依正二报。为全经提纲也。

    ○土是所依名依报。佛是能依名正报。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佛告者。佛自说也。法华则白毫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则毗耶示疾。开不二之谈。圆觉金刚。以及诸经。多因有问在先。然后佛为宣演。今经不然。良以末世众生。根钝障深。甚难解脱。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而自宣说也。独告舍利弗者。智慧第一故也。

    从是西方。过万十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此标土显依也。是者指此界而言。娑婆极乐。均在华藏中第十三重。二土相望。过者从此向西。横亘而过也。一大千界。名一佛土。从娑婆世界。过佛土至十万亿。远之远也。然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盖净业已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一念即得往生。不须愁远也。极乐一云安乐。亦云安养极乐有四。一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所共居。今既曰菩萨声闻诸天大众。是同居土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此标主显正也。其字承上。土必有主。指能依之主曰佛。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发愿云。我修大乘。取于净土。终不愿于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界众生。无诸苦恼。我不得如是佛刹。不成正觉。今既果满。号阿弥陀。故现净土。又大本云。法藏比邱。于世自在王佛所。发无上意。广说四十八愿。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今现在说法。

    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出无量光。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云现在说法。

    宝树池莲分第三

    以下明依报庄严。此言极乐世界水陆光华之胜也。

    ○初总示。二栏树。三宝池。四阶阁。五莲华。末总结。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此释所依之土。土名极乐。异于娑婆。应为详陈。使生欣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先总摄。后分解。众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名八苦。而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上善同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空照寂。则无五阴盛苦。诸乐即下支所说是也。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

    此下明乐事也。

    七重栏楯。

    横曰栏。直曰楯。栏楯围于树外。

    七重罗网。

    罗网覆于树上。大本云。其网柔软。如兜罗绵。观经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七重行树。

    行树者。次第成行也。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是为行树。七重者。一重栏网。围覆一重行树。重重相间。其数七也。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四宝金银琉璃玻璃也。周匝围绕者。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庄严较饰。周匝四面。垂以金铃。光色华耀。罗覆树上。栏楯宝饰。例此可知。又大本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金根金茎。枝叶花果皆以金。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乃至七宝。与此言四宝稍异。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结前例后。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承上言。不但陆地庄严。即池水亦复胜妙也。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犹如大海。七宝合成。又云。或黄金为池。或白银为池。或水晶琉璃为池。珊瑚琥珀为池。乃至七宝为池。七宝见下。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观经云。真金为渠。渠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大本云。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亦复如是。今止言金沙。省文也。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此言池外也。四边者。中为池水。周围四边为阶道也。离地为阶。坦途为道。金银等四宝也。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重屋曰楼。岑楼曰阁。此金银等七宝也。观经云。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大本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华严云。危楼回带。阁道旁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楹。种种满足。一切皆以七宝庄严。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此言池中也。车轮言其形也。观经云。一一池有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众宝莲华。周遍世界。一一宝华。有无量百千亿叶。则华之大可知。如来藏经云。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道场。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华中化佛。各放百千光明。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言其色也。不但举色。而言光者。彼土莲华。至为清洁。故有光也。大本云。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元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煜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化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此言四色省文也。

    微妙香洁。

    言其德也。七宝所成为微。众佛化生为妙。清馨澹然为香。托质金沙为洁。彼国莲华。异于此土。

    ○六趣众生。求生净土。一弹指顷。莲华化生。下文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即生此莲华中也。修净土者。若念佛时。常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未有不生者。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栏网行树。池阁莲华。种种庄严。皆阿弥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行愿为功德。功德圆满为成就。法藏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化生。又云。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今来成佛。所愿悉皆成就。

    天人供养分第四

    此言极乐世界。天人供养之胜也。

    ○初天乐。二金地。三雨华。四供佛。五还国。六自适。末总结。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此言天乐也。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千香华。百千音乐。以供养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于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华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今人念佛。临终之日。天乐迎空。正以净土常作天乐故也。

    黄金为地。

    此蹑前起后。言黄金地上。不独耳闻天乐。亦且目睹天华也。黄金者。琉璃地上。间以黄金。观经云。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据此则黄金者。琉璃地面之庄严也。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此言黄金地上。常雨天华也。六时成昼。六时成夜。为一日。曼陀罗。天华名。白华也。大本云。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又须菩提。善说般若。帝释散华。是知净土往生之众。一心不乱。则诸念不生。万法空寂。即是善说般若。感诸天何疑。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此言天所雨华。众生取以供佛也。菩萨而下。以至往生彼国初心凡夫。皆名众生。平旦清明之气为清旦。常者日日恒然。各者人人皆然。衣裓盛华之器。或言衣襟。他方者。自本国而他国也。十万亿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广远也。供养者。大本言。诸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供具。若欲献华。则于空中化成华盖。势皆下向。以成供养。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食时晨斋时也。清旦至晨斋。为时至少。以至少时。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大本云。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至本国。犹在未食之前。

    饭食经行。

    承上食时。故次言食。言饭后自适也。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盐甘淡。各如所愿。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经行者。循环不断。食已而行。徜徉自适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天乐雨华等。种种庄严。皆阿弥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味饮食。化现至前。今来成佛。所愿悉皆成就。

    禽树演法分第五

    此言极乐世界众生闻法之胜也。

    ○初化禽演法。二风树演法。末总结。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此下言化禽演法也。种种言非一。奇妙言异常。杂色言美观。

    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此从多种中举一二也。白鹤孔雀鹦鹉。皆此土所贵。舍利即鹙鹭。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已有音声。共命二首一身。雪山有二头鸟是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彼国诸鸟。昼夜出音。优柔平中为和。正大谨严为雅。

    其音演畅五根。

    演张大也。畅条达也。五根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为根。

    五力。

    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

    七菩提分。

    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随分而用也。

    八圣道分。

    亦名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不依偏邪为正。能至涅槃为道。

    如是等法。

    上二十五品。及等余一切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雕铸塑绘名佛宝(常身尊特)。黄卷赤轴名法宝(教行理果)。比邱五众名僧宝(三贤十圣)。鸟能说法。能令闻者。系念三宝。正明其胜也。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恐疑净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愿。故复言之。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申明上意。愚痴暗蔽。生畜生趣。悭贪嫉姤。生饿鬼趣。十恶五逆。生地狱趣。名三恶道。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无饿鬼畜生。以至蜎蠕。明彼国原无恶道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三恶者。彼国非唯目所未睹。亦复耳所不闻。曾无三恶名字。况其有实乎。法藏愿云。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何况有实是也。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既无恶道。彼白鹤等何来彼国。良由佛欲法音。普周无间。不独以人说法。使彼鸟音。皆能说法。无处无时而不闻听。此则大神力之所变化。非真实有。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为百宝色鸟是也。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此言风树演法也。风曰微音曰微妙。美之至也。行树罗网。皆是七宝。被以微风。互相敲叩。自然出微妙之音。宛如六律交畅。八音克谐。和雅之至。其音亦演畅根力觉道等法可知。不言者省文也。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经中但称妙音。其实意含说法。若非法音。何能使人系念三宝。大本云。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是其证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化禽风树。种种庄严。皆阿弥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者。自然得闻。又云。于佛法僧。信重恭敬。今来成佛。所愿悉皆成就。

    佛德无量分第六

    上明依报庄严。此明正报庄严。言阿弥陀佛。为万德之所成也。

    ○初光明无量。二寿命无量。三道成无量。四化伴无量。末总结。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释主土之佛。佛号弥陀。其义广大。应为开阐。使生向慕。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

    此言光明无量也。光明有二。自受用身。照真法界。名智光。他受用身。遍照大众名身光。又有常光者。常所显光。无放不放。如圆光一寻等是也。有放光者。或放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是也。大本云。尔时阿弥陀佛。从其面门放无量光。又云。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

    照十方国。

    十方诸佛。顶中光明。至远照二百万世界。唯阿弥陀佛。照千万世界。无有穷尽。故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观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无所障碍。

    日虽有光。犹有所碍。唯佛之光明。通幽达冥。无能遮障隔碍。如须达老女。不愿见佛。避入深闺。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内外四方。恒与佛对是也。

    是故号为阿弥陀。

    弥陀之号。以光明故。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

    此言寿命无量也。寿之所历。有长有短。今当减劫。寿仅百年。彼增劫时。亦止八万。纵轮王天帝诸佛住世。亦有限量。唯彼佛寿。至为久远。不局常数。

    及其人民。

    佛为法王。生彼国者。依佛学佛。有人民义。一心清净。莲华化生。不同质碍肉身。有老病死。故有寿命。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阿僧祇。此言无央数。劫此言世。倍之为无量无边。言佛及人民。寿命无量也。

    故名阿弥陀。

    弥陀之名。又以寿命故。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言道成无量也。一大劫。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终。方成大劫。十劫十大劫也。阿弥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又有多种因。一法华经云。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二悲华经云。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时王发愿。过西方世界作佛。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三总持经云。无垢??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名比邱。总持诸经。广为说法。彼比邱者。今阿弥陀佛是。四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五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力宏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六观佛三昧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邱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邱。今阿弥陀佛是。七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萨经云。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复教化八千亿万那由他人。得不退转。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此言化伴无量也。因声教而得悟。名声闻。通前三果言阿罗汉四果也。非算数者。言多也。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承上不独小乘。诸大乘菩萨。亦无量无边。不可算数也。华严云。如来所都。诸清净众。于中止住。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光明寿命成道化伴种种庄严。皆阿弥陀佛功德之所成就也。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顶中光明。胜于日月百千万倍。又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欲计我年寿几千亿劫。无能知者。又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法藏时为国王。舍位出家发四十八愿。又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来成佛。所愿悉皆成就。

    往生发愿分第七

    上言佛土庄严。依正二报已明。下就往生者说。此言已生者。精进之多。劝人发愿也。

    ○初大众。二上首。三结劝。末申明。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

    此下就往生者言。故先提明众生。统摄一切。言生者。往生也。

    皆是阿鞞?致。

    此言不论圣凡。但有生者。悉皆不退也。阿鞞?致。此云不退转。念佛之力。得依如来智海含润而生。故有进无退。十疑论云。有五因缘。故得不退。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进不退。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邪魔。内无烦恼。故不退。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承上言生彼国者。岂唯不退。复有补处菩萨。超越殊胜也。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超佛位。即等觉菩萨也。此土修行。千生万生。未有穷已。乃至证三果者。犹尚有生。阿罗汉虽断后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菩萨之极位也。大本云。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皆当一生。遂补佛处。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兼上不退补处两层言。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菩萨如此。大众可知。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此第一重劝也。经中反覆。劝闻劝愿劝信。约有四重。首言众生闻者。是闻依正庄严胜妙功德之说。而发愿也。二言闻是说者。是闻一心持名决定往之说。而发愿也。三言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信受也。四言若有信者。是总结闻已深信。信有愿者。无一不生之说。而发愿也。信然后愿。愿然后行。信行愿三者。净土资粮具足。往生无疑。普贤颂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发愿。亦如此说。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申上发愿生彼意。如是者。如上所言声闻菩萨。乃至补处。皆上善人也。今得往生。即与俱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同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也。入如是胜会。故当发愿求生。

    修持正行分第八

    此言未生者。修行之易。劝人发愿也。是为一经正宗。

    ○初缘起。二正行。三感果。末结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此言生彼国者。必多善多福也。但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为少善根。一心持名。悉回向菩提。为多善根。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为少福德。一心持名。万德圆就。为多福德。因缘者。发起为因。助发为缘也。言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以持名为正行。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诵讽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是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此正为多善多福人也。有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前世为善。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是也。有今生善类者。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是也。又莲华九品。上该盛德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恶人等。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善男女。统利钝而言。

    闻说阿弥陀佛。

    此标念境也。彼佛万德成就。净土摄生。故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为所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