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金刚经会解最新章节!

    【疑】天亲曰。向说舍身是苦身果报。故彼福是劣。若依此法门。说诸菩萨行于苦行。云何不成苦果。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止)见种种色。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三明忍苦。为离不能忍苦障故。于中有二。一能忍。二离不能忍。能忍有三。一如所能忍。谓达法无我故。如经说非忍辱等。二者忍相。谓他于己起恶时。由无我等相故不生瞋恨。亦不于忍中及非波罗蜜生有无想。如经我昔为歌利王等。三者种类忍。又二。一极苦忍。如经节节支解等。二相续忍。如经又念过去于五百世等。二离不能忍者。不忍因缘有三。一流转苦。二众生相违苦。三乏受用苦。如经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显示菩萨以三种苦故不能发心。故说对治。应离流转等苦。若不着色身。则不见有诸苦相。故菩提心生。又曰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者。此为对治相违苦。由不能无众生想。故相违时即生疲乏。今显示人法无我故。尚为一切众生行施。云何于彼而生瞋心。言如来是真语等。欲令信佛语故能忍。于中真语者显世谛相。实语者显依世谛修行有烦恼清净相。如语者即第一义谛相。不异语者依第一义修行无(文误作有)烦恼清净相。为遣如言起执故。故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无实者如言说相非有故。无虚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譬如有人入闇者。示乏受用苦对治。若为果报布施。则著于事。于彼喜乐等受不解出离。犹如入暗。不知所趣若不着事行施。如得日光见种种色随意所趣也。

    颂曰。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离我及恚相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天亲释曰。谓此虽苦行同于苦果。而不疲乏。以有忍波罗蜜故。谓彼岸有二义。一者清净善根体故。二者功德不可量故。而言即非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是为得第一法。此苦行胜彼舍身。以离我等瞋恚相。不但无苦。兼亦得乐。以有慈悲故。我于尔时无我相等。此明慈悲心相应故。若不离我相。即彼菩萨见苦行苦。欲舍菩提。故说应离一切相。此为未发心者防此过故。颂言为不舍心起等者。谓为何等心。不舍菩提起修行相故。言为忍等即第一义心。已入初地得羼提故。是名不住心。如经应离一切相。若心住色等则不住佛菩提。此明不住心行施。即起行方便。以檀摄六故。云何为利众生而不住众生事。故言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颂言修行利众生等。谓利益是因体。故当如是而识。亦应不取众生相事故。颂言假名及阴事等。谓众生假名及彼阴事皆非相故。即众生非众生。以皆无实故。如是明人法无我。远离一切相。故言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若彼二实有者。佛应有二相。以如来实见故二相非有。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若一切佛法中般若为上者。何用勤苦行余度邪。为此显示般若亦摄余度。经言非波罗蜜者。离分别心故。我昔为歌利王等者。谓若有我等想。它来犯己。必生瞋恨。若无分别。是思痴心。痴心作因。瞋念还起。孰能不校。以不校故证知无想。亦非无想者。谓非愚痴之无想。不能观察应作不应作故。亦是离于想无想染着分别。此言一时而已。复欲显示余时摄持故。则曰又念过去等。谓于往昔已断我想。皆由般若摄持力故。亦摄菩提。故言菩萨应离一切想等。以离诸想得菩提故。又言不应住色生心者。应以无所住心而住菩提故。言如是住者即为非住。不出二谛故。经言不住色布施。摄持余度者。三施摄六已如前说。檀离三事。即是般若。余摄五度其义亦成。又五度若离般若。如阙目无导。复为显示彼方便故。言为利益众生者。或念若不住法而行布施。云何利益众生。故言一切众生想即非想。亦依二谛说故。谓众生异阴即阴。第一义中皆不可得。此显远离智及所知二种分别皆无性故。如来证了。诸想永除(断疑八上卷止此)。

    [会解]曰。此明忍度文一也。而所以释者三。或作能忍苦事释。或谓虽行苦行而不以为苦释。或作般若摄持五度释。所以于苦能忍。以其达苦无苦不得而恼。亦忍无忍相。安之而已。苟为无本。则强忍尔。夫达苦无苦者谓无我人等相故。虽随顺行于苦行。而不以为苦。方且慈悲乐而行之。其不以为苦果明矣。非住般若其能至是哉。故知由般若故摄余五度。所以行于五度无非般若。故从本言之谓皆般若可也。从行别摄。亦谓五度。而实三说其趣一也。如前离违顺二障可谓难矣。而能离所不能忍。复难于是。故次明忍辱。又前舍内身。若不离相安忍。则不能成舍身等事。故明忍所以离障。是亦承上言也。抑于怨亲有所碍者。则不能发菩提心。故引往怨害所以资发也。故曰菩萨应离一切相等。言不应住色生心者。前以明无相施。此以成忍辱。言虽同而意别。又曰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者。言此心不可以有住也。有住则非所以住般若。故以非住反责住心。与前无住释住。盖亦相显尔。是故佛说菩萨心等。以前无住相文结显而已。使为利生而行施者。则不复于众生起瞋恨心。是即布施为忍辱。理无二也。以其了达相即非相。故曰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推相非相以及众生者。亦以其理一也。惟其理一。则不见有众生为可瞋害。亦不见我为瞋害者。是我与众生平等一相。无非般若。终始一章皆成此理。

    【疑】天亲曰。此中有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于彼果能作因。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如前引)。

    【论】无著文如上云云。

    颂曰。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记  以不虚说故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天亲释曰。谓彼境有四故。如来说四种语。以实智不妄说佛菩提。即真语。不妄说小乘四谛。即实语。不妄说大乘法无我真如理故。即如语。不妄说授记事如彼三世不差故。即不异语。经言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者。故偈言随顺彼实智等。谓诸佛所说法。不能得彼实证如所闻声。无如此义故无实。而随顺彼证法。亦得实智故无虚。言如来所得法者。以依文字说故。既曰如来是真语者。复言无实无虚。故曰如闻声取证等。

    ○唐译曰。然诸如来与真见相应故。果不住因。如何得见是彼果之因。故答如经。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佛离一切想。证法无性。世间以何而信知耶。故曰如来是真语等。谓以四语故能显证实离想。如世间求名利者。于上人法未证言证。佛异彼故说真语。复有情多矫妄。言先得神通。离是故说实语。又有得世间定者。心暂不生。言我证涅槃。离此谬故说如语。此取如是义。非随如之义。(云云)若诸凡夫于干城等作城等取着。是名异如。佛证不诳性。故名不异如语。复次真等亦如次对四谛。(云云)如来证知是以能说。说而不知无是处故。或念佛离一切想。云何言八正道是实。入水火等为妄。则有分别。故言无实无妄。又如来证第一义。说性本无生。无生故不有。云何名实。既无生则无灭。是故非妄。非实非妄。于何生分别想。但所说文字性是有为故非实。依而证实故非妄(断疑九)。

    [会解]曰。依无著释义。直勉信遣着而已。据天亲述疑。则曰云云。是因果不相到。则果时无道。道则因义。因时无果。云何而言道为果因耶。偈则曰云云。是因果虽不相在。而实相由以成因果。且以四语故知因果义成。各有其旨。不容去取也。今复通为之说曰。夫四语若意其圣人之言。与凡夫异。凡夫则口业有四。佛既异彼。即不妄言故真。不绮语故实。不两舌故如。不恶口故不异。又克就圣人言之。则佛有四辩。谓法义辞乐说。即法无碍故真。辞无碍故实。义无碍故如。乐说无碍故不异。谓虽乐说无尽。而未尝异也。抑又有云。欲知智在说。而智有三。谓一切智即空故真。道种智即假故实。一切种智即中遮故如。即中照故不异。其旨雅合也。而秦本加不诳语。谓以真实等语施于人。所以不诳。即总上四语。诸论存别置总。故略。什译以法兼人。所以加之。又言于法无实无虚者。恐因上语一向谓实。言想不忘。故重拂之。其着苟亡。则与实无异。又无著约二谛释。二俱言有烦恼清净者。次文恐误。今谓依世谛云有烦恼清净为实可也。依第一义。若亦有者何名不异。故知误矣。唯文之信说未免迂。

    【疑】天亲曰。复有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者。彼真如一切时处有。云何有住不住心。而有得不得耶。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等(如前引)。

    【论】无著文如上云云。

    颂曰。

    特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闇冥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天亲释曰。言一切时处者。谓三世众生实有真如法。何故不得。以彼无智。心住于法。不清净故。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故佛以清净真如得名。住心则不得佛菩提。故颂言闇冥愚无智等。谓如明闇相似法。故闇喻无智。日光喻有智。有目者如得对治法故。夜分已尽。如所治闇灭。日光照明。如能照法现前故。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若所证法无生无性。非实非虚。是即诸佛第一义身。以此为因三身满足。菩萨何故舍所证法行于事施邪。为遣此疑。经曰云云。此明闇喻示有住无住过德之义云云。如人有目者。待无生忍也。夜分已尽者。舍于果爱也。日光明照者。决定了知诸法无性也。见种种色者。悟一切法不生不灭也。菩萨如是行不住施。速成正觉得大涅槃(断疑十)。

    [会解]曰。断疑文一也。所以述疑则不同。无著以真如遍有而有得不得者。是固心有住不住之异。良以菩萨根有浅深。教有小大。机有利钝。于是心有所住者。则迷真如背菩提。故不得也。心无所住者则悟真如。须菩提所以得也。虽然。而真如遍有之性。何尝述悟向背哉。若功德施所述。则所证法理性具足。自可为因。而反取彼事施者。是答同而意别。意谓有住之施非今所取。今所取者无住相施。还同彼所证法。故曰如是行不住施等。故知取与不同。文相亦异。此既辨其住不住相。使修者知所取舍。则功德弥深。故复述叹持经之盛。所叹虽同。所以则异。人不见此。便谓繁芿。岂能深知佛意哉。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止)果报亦不可思议。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四离寂静味。亦为离缺少智资粮障故。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者。有五种功德。一如来忆念亲近。二摄福德。三叹法及修行。四天等供养。五灭罪。对经(云云)。于中叹法。言不可思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故。言为发大乘最上乘说者。成前不可称义。以余乘不及故最上。二障净故最胜。叹行中。言如来知见者。总说也。不可思不可称等。解释也。荷担如来者。谓以肩荷如来重担故。灭罪中。言轻贱者。此毁辱事有无量门。当得菩提者。显示灭罪故。我念过去等。显示威力故。前此所说出生无量阿僧祇福者。显其威力炽然。以具足为多。此中言阿僧祇劫。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更过前故。若我具说者。显示以福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毕竟何人能说。故曰当知是法门等。即彼福体及果报不可测度故。

    颂曰。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它及内  得闻是修智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果  受持真妙法(三)  尊重身得福(四)

    及远离诸障(五)  复能速证法(六)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七)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天亲释曰。初偈示彼修行。凡徴三义。次名字下以次释三义。释初句者。谓于彼名字得成闻慧。此有三种。一受二持三者读诵。故云受持闻广说。又不出二种修行。谓受持修行依总持法。读诵修行依闻慧法。如经云云。言修从它及内者。谓此修慧从它闻法。及内自思惟。次第而得。此二并自行。故言此为自淳熟。余则为化众生广说法故。以事及时大等正示现校量。释前得何等福德句。谓是舍身福德。即一日时舍多身故事大也。复多时故时大也。而闻经之福复胜于前。非余境界等三行偈。次释成就何业句。如经有不可思议等。示非余境界。唯独大人。是为住第一大乘众生说也。又说大乘最妙乘者。示希闻者能信法故。非彼乐小之所能闻。谓以不可思议文句。得不可思议福德满足性故。皆得成就等。示现受持真妙法故。即能荷担义。在在处处供养者。示尊重身。成就无量福德故。为人轻贱者。示现远离一切障有大功德故。于然灯佛前等。示速证菩提法故。当知是法不可思议者。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故。凡成就如是功德者。于彼修行能知是法也。或有人闻等。以果报胜妙。示非思量智境界故。

    ○唐译作文义法三正行以释其文。文谓受持等三多闻摄故。义谓从它及己闻思得其义故。法即不可思议以下文是。偈义大同。文稍异尔。

    ○功德施曰。此一切法修行中。有自他二利。自利复有教有义。教谓受持。义谓思惟。利它者谓为人演说。如经于此法门等。此中无量福聚者。如日三舍其身等。修行任运果者。谓从初至果。获诸功德。凡十种德。谓魔及异道不能沮乱。(一)功德大故殊胜无等。(二)坚牢福果。(三)最上法器。(四)圆满资粮。(五)能荷难胜。(六)深大信解。(七)福因之处。(八)拔一切罪。(九)速疾证地。(十)一一对经(云云)。总显持经力胜也。

    [会解]曰。无著以此文为离寂静味。及少智慧资粮者。殆文外之意。自非圣师智眼高明。其孰能与于此。由前文言忍离诸苦。以离相故心不得而动。若唯不动。未免味著于静。安能发智成就资粮哉。所谓受持读诵者。盖不止诵持而已。是必与法相应。智契于佛。为如来所知见。故其成就功德如此。论言为离三摩提者定也。攀缘者散也。虽定散不同。其皆不可着。为资粮入道障一也。故举一日三舍事时两大。校其胜福。虽智契在修。而所契之妙本于经旨。故曰以要言之等。为发大乘最上乘说者。发谓发起。大及上乘。衍教兼圆之异。而说是法则因经发智固其宜也。又况广为人说。亦复称是。是人则为荷担阿耨菩提者。以如来重任与之。所谓为如来使者是也。何以故下。反以乐小法起我见者为不能。显彼能者必其发大乘离我见者也。又曰在在处处者。复以人法交显其胜。宜其持说所在如是。尝见世有持经而得轻贱者。故推先世罪业以释之。苟如经所明。则应堕恶道者重也。为人所贱者轻也。由持经故。以轻易重。不亦经之冥应乎。而世人昧乎三世业理。徒见其迹。不能无惑。因得以解之。然则轻贱持经者。其报应宜何如。谓有则反生彼罪。谓无则理复不可。此姑置之。不必计也。前以日三舍其身在凡我之未足为麦信犹可也。而复以值佛校量。信之为难。故论有速证菩提之释。是佛不如法。亦一往尔。无得以优劣论也。若具言其福非凡小境界。闻者必疑而致狂惑究言经所说义。若果报之福非分别所及者。皆即般若自性故也。结颗之文至矣。

    ○旧于此下设第十一疑。却以次文为第十二。复别立第十三疑。有疑佛疑法。今谓论无起疑断疑之文。不应别立。置是可也。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止)三藐三菩提心者。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亦为远离自取故。何故复发起初时问也。以菩萨将入证道。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乃至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发问云云。世尊答言。当生如是心等。又曰若菩萨有我相等。为显有我执。或随眠等我取。为对治故。言实无有法等。

    颂曰。

    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即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天亲释曰。三种修行。此复重说者。谓若菩萨于前三种生如是心。言我住菩萨大乘我修我降伏等。即此分别障于菩提。故曰于内心修行等。障于心者是即障于不住道心。如经实无有法等。释也。

    ○唐译云云。

    ○功德施曰。欲具显因清净故。复言发菩萨乘等。谓所修因非但离于三事相想即名清净。要当远离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方得净故。如经云云。谓第一义无有众生得般涅槃。亦无有法名为菩萨发心住果等。于无有中而起有想。是颠倒行。非清净因。

    [会解]曰。如前明住既过寂静。复离少智。夫过寂静则或动。离少智则或喜。喜动为障。何由寂灭现前。故菩萨将入证道。必明离障。有如合宗离似道法爱是也。抑由前文重重遣着。不住于法。显持经之胜。亦应无住等心。故此复宗发问云云苟心相未忘。则或不免有自取之过。故天亲释曰。上教住修降伏。恐菩萨实生是心。障于菩提。故因问以释。使必无障。然后为得。方其未发心。则不得不生如是心。亦既已发心。则不得不遣如是相。故知不住而住。住而不住。则降伏与无降伏理在其中。而与前文问答异者。前直问住等。此复问其所以住。故问势有异。又前答从别。故住心降伏各言之。此则从合。但言发心度生而已。盖发心等通行也。住及降伏别行也。以通酬别。上下之文显矣。何以故下。还以菩萨有我相等反显无住。所离虽一。能离不无浅深。前犹居信行地。此当净心之始故。或谓的从智识所起异者。既曰智矣。岂复起见乎。但可言起见者识。能离者智。虽浅深不同。其名不可易也。

    【疑】天亲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而得授记。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止)是故名一切法。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六为求教授。亦为离无教授故。谓若菩提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菩提。然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我得等。以彼法不可说。我于彼时不得菩提而得授记。又彼法不可说者。经言如来者即真实如故。如故清净则不可说。故说清净如等。犹其真金言无有变异。或言然灯佛所于法不得菩提。后时自得者。为离此取故。故言是人不实语等。又言于是中无实无虚者。显示真如无二故。谓以言说故不实。而彼菩提不无世间言说。故不虚言。一切法皆佛法者。谓显一切法如清净故。遍一切法。又为安立第一义故。言一切法体不成就。故曰即非一切法等(中卷止此)。

    颂曰。

    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天亲释曰。谓于然灯佛时。非第一菩萨行故。无法得菩提。若已证菩提。则不授后时记。故曰然灯行非上。谓于彼时行未成佛也。若无菩萨即无诸佛。有如是谤。谓一向无如来。为断此疑故。经曰如来者。即实真如故。谓实则非颠倒义。真如者不异不变义。又经曰若有人言者。谓若实有菩萨行如是如来得菩提者。此为虚妄。若言如来不得菩提。是亦为谤。为断此疑故言无实无虚。谓得彼菩提故无虚。非实有为相故无实。(谓五阴相)故曰彼即非相相等者。谓彼于色等非相。非无菩提相。以不妄说故。是法诸佛法者。谓一切法皆佛法。是如来所得法。此一切法以真如为自体故。不住色等相故非法。如是诸法非法即是诸法。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复次疑者。若无菩萨发趣大乘。则无有因证于佛果。云何世尊然灯佛时而得授记。为遣此疑。如经云云。谓佛于往昔证真实时。不见少法是无上菩提因体。以无所得得授尊记。故言如来者即真如无所得义。须菩提复念我虽于此无疑者。有人言。佛于然灯佛所不见有法。为实得菩提邪。故言于是中无实无妄。夫妄实生于有得。有时言实。坏时知妄。无所得中此二俱遣。若复有言如来但证无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无边。故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谓无所得。不见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法无非佛法。又曰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谓无生性即如来藏性故。而言一切法者。于无性中假言说故(断疑十一)。

    [会解]曰。论以此文为求教授。正言将入证道故。如前离喜动。则入证先容。若非如来教之授之。亦无以发其证入之妙。故于是却指然灯佛所有法可得菩提为问。所以引往示今也。而以无法可得授记为答。则极于理而已。通言有事理因果之义。以事则非记不佛。在因必藉于师保。谓亦有法可也。以理则悟不由它。至果乃称于独悟。谓无得可也。今从初义以徴释。则曰有法得菩提邪。从后说以决答。则曰如我解佛所说等。故佛印证其说曰。如是如是。虽通二义。理则无得。由是反显结成之。则曰若有法等。谓若有法得授记者。则非无为。殊乖一如寂灭之理。非所以致成佛之道。是不足与记也。以实无有法等则结成其说也。然其理犹未明。则又徴释曰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夫如即真如。真如故平等。所谓于如实际中而成正觉。岂有它法为所得乎。故论曰。真如者无二故。若有人言下。重遣得不得相。终于无实无虚。无实则无得。无虚则无不得。又无实故非有为之相。无虚故非无真如之相。故曰如来说一切法等。言一切法皆佛法故无虚。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无实。无虚无实是名一切法。是一切法非复一切法。亦一如而已矣。偈言以后时授记者。以今言之。即初二句颂疑。次二句颂释。谓若以授后时记。不即得菩提者。则行非无上。何以致菩提得授记邪。故次释云。菩提彼行等。谓彼得菩提记。与彼行菩萨行。皆非有为相。则其疑释矣。然而论释有异云者。恐译者惑于颂意。不善其文故也。此尤当知之。

    【疑】天亲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者。诸佛不成大菩提。众生亦不入大涅槃。亦无清净佛国土。何得诸菩萨发心度生清净佛土邪。为断此疑。今开为二疑。如经。

    【经】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止)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七为入证道。显示得智离慢故。得智有二。一摄种性智。二平等智。由得智故。生如来家。决定绍佛种性。此为摄种性智。平等智者。谓至得身及成就身。以得毕竟转依故。于是有五种平等智。一粗恶平等。二法无我。三断相应。四无悕望心相应。五一切菩萨证道平等。得此智故。现摄一切众生大身。于彼身中安立第一义故。非自非它。故经言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等。是为得智。云何离慢。经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等。若言我是菩萨则为慢者。非实义菩萨。为显示此故。经言佛说一切法无众生等。谓若有是念。则不得妙大身也。

    颂曰。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身

    ○天亲释曰。大身者。示毕竟远离二障。具足法身故。此复有二义。一遍一切处。二功德大故。言功德及大体等。遍一切处者。真如与一切法无差别故。言非身即是身者。如经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谓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即真如体故。

    ○唐译大同。

    ○功德施续上文曰。是故世尊乘次开显。经曰云云。妙大身者。谓空性身。随其所在而不异故。一切众生咸共有故。如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等(云云)。须菩提为欲阐明妙大身是空性义。故说人身妙大等。非身者。谓以色身依实义说。无生性故名妙大身。非色身也。言菩萨亦如是者。谓除能度所度一切分别。菩萨修因方得净故。复为成就无分别心。故曰佛说一切法无我人等。第一义中皆无有故(断疑十二)。

    [会解]曰譬如人身长大者。文似孤然。意其亦由上文无法得菩提。即法身义。故取世间大身为喻。以譬从法谓非大身可也。故无著以入证道得智离慢言之。谓得般若智故。显出至得法身。及能成就功德身。转染为净。依于法身从体起用。即能现摄一切众生身。所谓普现色身是也。又谓摄种性智者。即自报上冥之智也。平等智者。即摄一切众生身。下契之智也。是智与法身合则为体义。与应身合则为用义。故说五种平等智。与一切凡圣身等。谓粗恶即六道。法无我即二乘。三四即似位菩萨。而有偏圆之异。约名释义可知。五即证道菩萨。以同彼故皆言平等。所现虽异。能现不殊。而以第一义故非自非它。以全法身故非它。同于九界故非自。非自它故说名非身。夫既内得非相身。外同普摄身。则不复起我度众生想。众生得我度想。复何慢之有。所谓实义菩萨者。如是而已。故曰佛说一切法无众生相等。即其理也。而天亲以离障释法身。盖与得智左右之异。又以遍一切处为真如无差别义。即所谓于彼身中安立第一义。故知其致一也。不名菩萨者。以起众生等相故。又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以无我等相故。然则菩萨诸法是与非是。初无定实。唯我等相有与亡尔。一经之旨要莫若此。

    【疑】文合前段。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念(止)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八上求佛地。复有六具足义。摄转依一切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止)六心具足。一国土净具足。修三摩钵帝故。经言我当庄严佛国是不名菩萨者。谓于共见正行中转故。为断彼见。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即非庄严等。又曰若通达无我法者。谓人法二种无我。于是得二种正觉故说名菩萨。若言我成就者即人我取。我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则非菩萨。

    颂曰。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天亲释曰。此下为断疑故。谓若起如是心即是颠倒。非菩萨也。起何等心名为菩萨。如经通达无我法者名为菩萨。故颂言众生及菩萨等。谓彼凡夫及菩萨。以自智信。若世出世间智。知诸法无我者。皆名菩萨。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我当庄严佛土不名菩萨者。深着因故。于色等聚所成佛土如是取故。即非庄严者实义无生故。是名庄严者俗谛言说故。通达无我者离一切想因清净故(断疑十三)。

    [会解]曰。无著以此文为上求佛地者。若生起次第。正当佛果。以意则不离因心而求佛地。故曰上求。凡明六具足义。不出佛果地上身土福智及彼三业。以摄转依故。皆清净具足。即上所依法身身也。国土净具足者土也。前明福智者资粮也。故能显于法身。今明福智者成德也。故能依而起用。即身语意业皆具足清净。所以为果地法。而言三摩钵帝者。谓由修是定故庄严佛土。苟于是起见。即向所谓共见正行也。严土虽是正行。而为共见所转。为断彼见故。安立第一义。故曰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维摩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是也。然皆以无我为本。则又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等。颂言生心即是倒者。谓凡生心动念无间善恶凡圣法非法等。但有一念未忘。皆为倒见。又颂曰非圣自智信者。谓非圣即凡夫。以自智故信能知无我而已。不同及圣即是菩萨。以有智力故知复于无我建立诸法。凡今所谓上求佛地。发心度生。严净佛土。皆依无我心中施设。虽无我言同。而所以浅深有用无用则异矣。

    【疑】天亲曰。复有疑前说菩萨不见彼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土。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故。或谓诸佛如来不见诸法。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止)未来心不可得。

    【论】无著曰。此下第二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于中二种。一见净。二智净。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五眼。略说有四种摄。谓初色摄有二种。即法界修果。(谓法界依报色。及修得果色)此为五眼粗境界故。二第一义谛称。以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故。此摄在先。(正言由第一义空智力故。不为世智颠倒转。故在先也)三世谛摄。于中以彼法为彼人说。是名法眼。四一切种一切应知摄。即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是为见净。如经恒河中所有沙等。此为智净。于中言心住者。谓三世心有若干种。所谓染净心等是中安立第一义故。故说诸心住皆为非住。乃至三世心不可得。谓过去已灭等。又为示中证此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于智净中说非心住。而见净中不言眼即非眼者。以同一住处故。如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颂曰。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天亲释曰。此为断疑故。虽不见有诸法名之为佛。而亦说我知彼种种心住。故曰非无了境眼。但佛见五眼皆实。以非颠倒。能见颠倒故。何者为倒。故颂言种种颠倒识等。谓彼种种心缘住故名六种识。差别颠倒。以离于实念者。如经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住。显示离彼四念处故。故言不住彼实智。又住名不动根本。如是不住。即不住于相续颠倒。而不断行因。如经过去心不可得等。以过去过去乃至现在虚妄分别故皆不可得。彼无三世观故心住颠倒。诸识虚妄。

    ○唐译存梵音。如经云如来说为无陀罗等。以谓彼有三名。共目二义。皆得名持。亦流注义。由无持故心即流散等。自谓重译穷理之说。今谓陀罗本应翻持。正言若无持即流散。非谓于一梵语兼此二义。正如向言聚义有二。亦一时误见之失。余文意同。

    ○功德施曰。若清净因离诸想者。何故此中说具五眼。如经云云。为示佛眼于诸境界无不了知故。此有众生数境。非众生数境。如经所有众生及恒河沙世界等是也。若干种心者。欲乐不同故。住者相续而转故。或作是念。心若住者斯应有体。故说非心住等。以第一义无相续故。如经过去心不可得。乃至现在不住。亦无形故。如是五眼都无所得。是佛境界(断疑十四)。

    [会解]曰。严土非土。谓见而无见可也。无见而见。谓如来佛眼可也。而此兼言佛有五眼者。论曰。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五眼。然佛特名慧眼者。为对智净言之。但明其一而不明四。无以见其净胜也。抑佛眼体也。四眼用也。佛眼具四眼用。故兼明之所以彰如来五眼具足。见智俱净也。又论明四种摄者。谓色摄则通为五眼所见境界。望后智眼。所以为粗。犹大论曰句。初因缘生法也。余三摄即三智亦慧眼等三。即后三句也。惟其在一时中见无前后。则智融而理明。此其见净也。所以能知恒沙世界若干种心者。智净也。夫能知之道有二。一由定故知。如它经。(云云)二由空故知。如今文。所谓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凡三世心相皆不可得。则空而已。以智空故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此恒沙世界所以悉知也。又若干种心者末也。皆不可得者本也。得本而知末。故凡有心则无不知也。亦是以不可得心。知心不可得。则彼此能所一尔。此三际心皆不可得。无别道理。只欠承当。但向古人焚疏钞处看。便是前后际断。不然。守株待兔讵可得乎。而于五眼独不遣非者。非无此理。以后智净例之可知。故曰同一住处故。又曰如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见净亦得成就。正谓是也。亦惟此文存而不遣。照上下文则显诸法不偏荡立。一经之旨涣然理融。或谓此五眼文不可作通碍等差别颂者。此亦不害。盖颂据相别。不妨性融安得而非邪。若以天亲断疑言者。如来虽无所见。不妨五眼具足故曰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谓不见而见。亡其所以见。云不见尔。然于如来所见无非真实。故能见彼颠倒而不自颠倒。是为如来之五眼矣。

    【疑】天亲曰。复有疑向说心往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止)如来说得福德多。

    【论】无著曰。此下第三为福自在具足故。经言若有人等。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言若福德有实等。

    颂曰。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天亲释曰。此何故依福德重说譬喻。为示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故。言佛智慧根本。如经说若福德有实等。意明有漏福德聚是其颠倒。所以不说福德聚。又福德聚者。对非福德。若非福德聚。如来则不说为智慧根本。是故福德即福德聚。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聚者蕴义。假名不实。实即非蕴。于何说聚。以第一义无积聚故。俗谛中有言说故(断疑十五)。

    [会解]曰。前以心住为颠倒。此以福德为自在。心若果住则福德不得为自在。福若有相则心不得为不住。此无著所以明福德具足。而天亲所以为断颠倒疑。故曰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说福德多者。知其非有相之实也。则又曰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然则秦译之所谓多。即魏译之所谓非聚。是故谓实取相之福虽得而不多。称性无住之福虽多而非相。故言佛智慧根本。正取缘能资了之义。又唐译曰。正觉智所持。是皆依如来无相之智。行菩萨不住之施。不见我人了无性相。非无福德。福德无故。无之一字深可思之。多而非多。假名相说。

    【疑】天亲曰。复有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止)是名诸相具足。

    【论】无著曰。此下第四为身具足故。于中复有二种。一好具足。二相具足。并如经云云。以安立第一义故。故如来说非具足等。颂曰。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亦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