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金刚经宗通最新章节!

    (由时事大性。望福福殊胜。非境性独性。能依是大人)。

    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非余者境界。唯依大人说。

    (及难可得闻。无上因增长。若但持正法。所依处成器)。

    及希闻信法。满足无上界。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

    此释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至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义也。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其事甚大。初日分如是。乃至百千万亿劫如是。其时甚大。是人所得福。乃福中之胜福德也。以如是胜福德。较量持经功德。尚不能及。然则是经大不可思议。非余者所知。余指声闻缘觉乐小乘者。此显独性所获之福。于声闻等是不共性。故唯依大人说。为发大乘者说。非发心入菩萨位。不能闻也。为发最上乘者说。非发心入佛地。不能闻也。大乘教。名极上乘。大乘行。名最胜乘。若能于此希闻之法。能生信心。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是于大乘最上乘法。人所难信者。信心不逆。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满足无上法界。非同二乘。但乐小法。以自满足而已。故能受持如是真妙之法。惟大乘为最真。唯最上乘为最妙。以此为人解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处尚尊重。人有不尊重者乎。人既尊重。其得福德亦不可思议。岂彼胜福所可及哉。

    (蠲除诸业障。速获智通性)。

    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证法。

    此释先世罪业。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也。持说此经。不但获福。亦能消罪。先世罪障。应堕恶道者。以今世人轻贱故消。是转重而为轻也。重者既轻。则轻者必无。是远离诸障也。此显净除业障。言此为善事者。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为善事。此又不徒消罪。且能证法也。能速证法。当于较量供佛功德中见。持经功德大不可思议如此。

    (世妙事圆满。异熟极尊贵。于此法修行。应知获斯业)。

    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如是等胜业。于法修行知。

    此释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义也。佛于然灯佛以前。供养多佛。经无数劫。方能成佛。受持此经。速证菩提。视供养诸佛功德。不啻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种种势力不能及也。所得果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即是世妙事圆满。果报极尊贵。谓于护世帝释婆罗门等。所有圆满。皆当摄取故。惟其无量无边。故曰大。即是多性。惟其不可思议。故曰妙。即是胜性。皆非凡情所测。是得大妙果也。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最胜事业。皆由于正法修行。便能安住如是众德。故持经者。依闻思修三法修行。乃能生无住妙智。证于无上妙果。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而果报亦不可思议。惟修行者自知之耳。

    (由自身行时。将己为菩萨。说名为心障。违于无住心)。

    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此释云何应住。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义也。前应云何住。欲其降伏而安住也。此云何应住。疑其降伏而安住也。为有我存也。若内心修行有法我在。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即智障。能障于心。与无住之道实相违背。不得名为菩萨。若论第一义本自无生。实无有法能发菩提心者。即最初一念发菩提心。尚自无有。宁有我为之安住而降伏者乎。惟无有我。即无所住。此内心修行相应之行。菩萨应如是住也。

    (授后时记故。然灯行非胜。菩提彼行同。非实由因造)。

    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菩提彼行等。非实有为相。

    (无彼相为相。故显非是妄。由法是佛法。皆非有为相)。

    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此释如来于然灯佛所。至是故名一切法义也。昔然灯授记释迦后当作佛。在然灯时。非有胜上行因。可于彼处证得菩提。故蒙授记。若菩提非有者。佛亦是无。为断此疑。故言如来者。即是真如。虽无一法可得。不无如来。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谓无颠倒。名为实性。谓无改变。名为真如。若有人言如来得无上菩提。谓行菩萨行是实有者。此则虚妄。若言于无上菩提实有得者。此亦虚妄。偈言菩提彼行等故。法即菩提之法。佛即菩提。岂有得耶。若无行无得者。如来终无所得耶。为断此疑。故说如来所得菩提之法。无实无虚故。所云无实者。偈言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如五阴等。实由因造。彼菩提法。无色等相故。色等相无。是其自相。彼即菩提相故。偈曰无彼相为相。又曰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故曰无虚。无实无虚。得即无得。然是无所得法。非谓但证空理。而不该于一切也。佛说一切法。并以真如为体。真如唯佛所证。故云皆是佛法。然是一切色声等法。本无自性。不能持其自体。即非一切法。以是非一切法。但是真如。故名一切法也。是一切即真如之一切。是诸法即真如自体相也。故曰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谓以法身佛。应知喻丈夫。无障圆具身。是遍满性故)。

    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

    (及得体大故。亦名为大身。非有身是身。说彼作非身)。

    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

    此释譬如人身长大。至是名大身义也。前文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但以非身显法身。指空如来藏而言。此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兼人身长大显法身。指不空如来藏而言。佛法遍一切处。即真如遍一切处。是真如法身最大。譬如人身长大。依法身而说大身。犹不离人身而说大身也。法身不能外一切。而自显其大。故能远离烦恼障所知障。即具足法身。一者遍一切处。真如之性。在诸法中。无有异性故。二者功德大。修行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能与大体相应。即是证得大体。以是之故。说名大身也。须菩提深明此意。故谓如来说法身遍一切处。犹如人身长大。然法身虽遍一切处。以非有为身故。是为非大身也。即此非大身。名为妙大之身。即真如性故。是身即非身。非身即身。是故说非身。依彼法身而说也。法身不离乎一切。一切不离乎法身。岂偏空非身之谓哉。

    (不了于法界。作度有情心。及清净土田。此名为诳妄)。

    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于菩萨众生。诸法无自性。若解虽非圣。名圣慧应知)。

    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此释菩萨亦如是。至真是菩萨义也。上言无一法可得。而一切法。即是佛法。此真法界。唯如来所证。不但如来为然。而菩萨亦如是也。真界平等。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若不达乎此。起心动念。欲度众生。欲庄严佛土。心境未忘。即是颠倒。颠倒即名凡夫。非菩萨也。若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法有二。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有自智能信者。若世间智。若出世间智。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于人我。亦且离于法我。此虽非圣。已具有圣慧。故言即是菩萨。一是摄世谛菩萨。一是出世谛菩萨。故重言此真是菩萨菩萨也。与如来真法界何以异乎。

    (虽不见诸法。此非无有眼。佛能具五种。由境虚妄故)。

    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

    (种种心流转。离于念处故。彼无住常转。故说为虚妄)。

    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此释五眼义也。诸佛菩萨了无一法可得。岂都无所见耶。照了前境。有五种真实智眼。见即是知。知即是见。故众生若干种心。悉能知之。以彼诸心住于虚妄。不住于真如实智故。说名非心。以远离四念处故。既无执持。随流常转。故名为流散心也。流散心即是颠倒。何以明其颠倒耶。以过去现在未来。皆无心可得故。即过去未来以验现在。种种分别皆是虚妄。终归无有。了无三世性可得。故名之曰颠倒也。如来证真实心。而众生种种妄心。皆真心中所现少分之法。岂有不悉知悉见者乎。

    (应知是智持。福乃非虚妄。显此福因故。重陈其喻说)。

    佛智慧根本。非颠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说譬喻。

    此释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至得福德多义也。彼住相布施。无智慧根本。成有漏因。虽有福德实性。是颠倒功德也。故不足为多。若不住相而行布施。有正觉智慧所持。成无漏因。虽无福德取蕴。其福德。固不可思议也。非彼众生颠倒心识可以例论。虽重说譬喻。义略不同。前须菩提以真谛较俗谛。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无。此佛以真谛即俗谛。惟以福德之无。故言其多。如来悉知悉见得福无量。岂彼种种妄心不可得者比乎。

    (谓于真法身。无随好圆满。亦非是具相。非身性应知)。

    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于法身无别。非如来无二。重言其具相。由二体皆无)。

    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

    此释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至是名诸相具足义也。法身如来之体。毕竟空寂。非彼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身也。以法身之体。非有为之相所能成就。故相好之身。非彼法身。所以经云。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也。然此相好二种。亦非不佛。此二不离于法身故。即相好即法身。故重说成就。所以经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也。依第一义。不应以色相见于法身。故说非身。依俗谛。即于色相而见法身。故说具足。亦得言无。亦得言有。故曰亦无二及有。如是无住妙法。岂易解乎。

    (如来说亦无。说二是所执。由不离法界。说亦无自性)。

    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此释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至是名说法义也。色相之身。不离于法身。即无身相可得。如佛法亦然。一者所说法。二者所有义。二种差别。不离于法界。无有说法自相可得。若言无有世尊是能说者。所说之法亦复不离法身。故成非有。若法界离一切名相分别。即无有一法可说。无法可说。是真说法。彼谓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以如来离于法界也。即为谤佛。

    (能说所说虽甚深。然亦非无敬信者。由非众生非非生。非圣圣性相应故)。

    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此释颇有众生。至是名众生义也。说而无说。是为真说。此甚深经典。末世众生能信及此乎。佛以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非无能信者。彼其具有圣体。原非众生。但其未离凡夫。非不众生也。是非众生之众生。不可谓圣。未尝不可谓圣也。安知其无能信此甚深经典者乎。此段秦译缺。以魏译补之。而弥勒偈甚妙。固不当遗也。

    (少法无有故。无上觉应知。由法界不增。清净平等性)。

    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

    (及无上方便。由漏性非法。是故非善法。由此名为善)。

    有无上方便。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

    此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是名善法义也。因上言非身非说。一切皆无。遂谓佛得菩提亦无有耶。佛以虽无一切。不无菩提。彼无有少法可得。即菩提处。是无上菩提。即法界性。法界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清净平等自相故。故名无上菩提。所云得菩提者。非可修为造作而得之。当有无上方便。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及远离于一切我人众生寿者有漏之法。而证于无漏之果。无漏即善也。然是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以善法有体。而证无所得理。法不相似。即为非净。然由彼有漏。可曰非善。即彼无漏决定是善。故彼漏非是净法。而此法离于有漏。即是清净法故。所以修一切善法。是名善法。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是即无上方便。是即清净法也。以此为因。即无所得。而无上菩提。更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