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棉花糖文学 www.mhwx.net,最快更新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最新章节!

    起丁酉(697)唐中宗嗣圣十四年,尽癸丑(713)唐玄宗开元元年。凡十七年。

    丁酉(697) 嗣圣十四年周武氏神功元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三月,周总管王孝杰与契丹战,败死,武攸宜不敢进。 周立突厥默啜为可汗。

    突厥默啜请为其女求昏,太后遣阎知微、田归道册拜默啜为迁善可汗。知微见默啜,舞蹈,归道长揖不拜。默啜囚归道,将杀之,归道辞色不挠,乃舍之,但留不遣。初,唐处突厥降者于丰、胜、灵、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之,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姚、杨再思请给之,凤阁侍郎李峤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治兵以备之。”等固请,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数万斤,并许其昏。默啜由是益强。归道得还,与知微争论于太后前。归道以为默啜必负约,知微以为和亲必可保。

    夏四月,周铸九鼎成。

    丁酉(697) 唐中宗嗣圣十四年武周神功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三月,武周清边道总管王孝杰率兵与契丹交战,王孝杰战败而死,武攸宜不敢进兵。 武周立突厥阿史那默啜为可汗。

    突厥阿史那默啜为他的女儿向唐朝求婚,太后武则天派遣阎知微、田归道前去册封阿史那默啜为迁善可汗。阎知微见到阿史那默啜后,行舞蹈礼,而田归道却只作长揖不跪拜。于是阿史那默啜把田归道囚禁起来,将要杀死他,而田归道言辞神色不屈不挠,阿史那默啜只好免除他的死罪,但留下他不放他回国。当初,唐朝把突厥降户安置在丰州、胜州、灵州、夏州、朔州、代州等六州地区,到这个时候,阿史那默啜要求唐朝归还这些降户,并要占据单于都护府所辖之地,还要求唐朝给他们粮种、丝帛、农具、铁。姚和杨再思请求答应阿史那默啜的要求,凤阁侍郎李峤说:“这样做正是所说的‘供给敌人兵器、资助盗贼粮食’,不如练兵以防备突厥。”姚等人坚持请求答应这些要求,于是驱赶全部的六州降户数千帐归还突厥,并送给突厥粮种四万斛,各色丝织品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数万斤,还答应了阿史那默啜的求婚。阿史那默啜因此更加强大。田归道这才得以返回,与阎知微在太后武则天面前争论。田归道认为阿史那默啜一定会违背约定,而阎知微却认为和亲可以确保他不会背信弃义。

    夏四月,武周铸成九鼎。

    九鼎成,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令宰相、诸王帅宿卫兵十余万人自玄武门曳入。

    周以王及善为内史。

    王及善已致仕,会契丹作乱,起为滑州刺史。太后召见,问以朝廷得失,及善陈治乱之要十余事。太后曰:“外则末事,此为根本,卿不可出。”留为内史。

    周遣武懿宗、娄师德击契丹。 六月,周杀其右司郎中乔知之。

    知之有美妾曰碧玉,武承嗣夺之,知之作《绿珠怨诗》以寄之,碧玉赴井死。承嗣得诗于裙带,大怒,讽酷吏罗告,族诛之。

    周来俊臣伏诛。

    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自言才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之,俊臣遂诬昭德谋反,下狱。又欲罗告诸武及太平公主与皇嗣、庐陵王、南北牙同反,诸武及太平公主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奏上三日,不出。王及善曰:“俊臣,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吉顼曰:“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人争啖其肉。士民相贺曰:

    九鼎铸成,放置在通天宫内。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纳一千八百石,其余各州鼎高一丈四尺,能容纳一千二百石。在各州的鼎上铸刻本州的山川形势和所出产的物产,共用铜五十六万零七百余斤。太后命令宰相、诸王率领守卫宫禁的士兵十余万人把鼎从玄武门拖进宫中。

    武周任命王及善为内史。

    王及善已经退休,适逢契丹叛乱,就重新起用他担任滑州刺史。太后武则天召见他,征询朝廷政策的得失,王及善陈述了治乱要务十多条。太后说:“朝外的事务是小事,朝廷中的事情是根本大事,你不可出任刺史。”于是留下担任内史。

    武周派遣武懿宗、娄师德率兵攻打契丹。 六月,武周杀死右司郎中乔知之。

    乔知之有个漂亮的小妾叫碧玉,被武承嗣夺走,乔知之作《绿珠怨诗》送给碧玉,碧玉投井而死。武承嗣在碧玉的裙带中搜得此诗,十分愤怒,就指使酷吏罗织罪名告发乔知之,乔知之被灭族。

    武周来俊臣被诛杀。

    来俊臣仗势贪求女色,官吏百姓妻妾中有漂亮的,千方百计要夺走,因此事前后罗织罪名被杀的人数不胜数。他自称才能可与后赵石勒相比。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来憎恨他,来俊臣就诬告李昭德谋反,把李昭德关进狱中。来俊臣又想罗织罪名告发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与皇嗣李旦、庐陵王李哲、南北衙禁军一同谋反,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一起揭发他的罪状,把他关押入狱,有关部门判处他死刑。但奏疏进上三天后,还没有批阅下来。王及善说:“来俊臣是国家最大的恶人,如果不除掉他,一定会使朝廷动摇。”吉顼说:“来俊臣聚集交结坏人,诬陷好人,贪赃受贿的财物堆积如山,冤死的鬼魂满路,是国家的贼人,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太后这才批准了处死他的奏疏。李昭德与来俊臣一同被处死于闹市,当时的人们无不痛惜李昭德,而对来俊臣被处死感到高兴,仇人争相吃来俊臣的肉。官吏和百姓相互庆贺说:

    “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铨数百人。俊臣败,侍郎皆自首。太后责之,对曰:“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灭族。”太后乃赦之。

    契丹军溃,斩孙万荣以降。

    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至冀州,惧而南遁。契丹遂屠赵州。孙万荣于柳城西北依险筑城,留其老弱妇女,引精兵寇幽州。突厥默啜袭其新城,三日克之,尽俘以归。时万荣方与唐兵相持,军遂大溃,奴斩其首以降,余众降于突厥。

    周以武承嗣、武三思同三品。 周遣武懿宗等安抚河北。

    武攸宜自幽州凯旋,制以契丹初平,命武懿宗、娄师德、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懿宗所至残酷,奏请族诛河北百姓从贼者,左拾遗王求礼庭折之曰:“此属素无武备,力不胜贼,苟以求生而已,岂有叛国之心!懿宗拥强兵数十万,望风退走,贼徒滋蔓,又欲移罪于草野诖误之人,为臣不忠,请先斩懿宗以谢河北!”懿宗不能对。司刑卿杜景俭亦曰:“此皆胁从,请悉原之。”太后从之。

    秋九月,周以魏元忠为肃政中丞。

    太后谓侍臣曰:“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朕使近臣就狱引问,皆自承服,朕不复疑。今自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

    “从今以后睡觉的人后背才可以贴着席子了。”来俊臣当权主事的时候,吏部受他的请托破格除授官吏,每次达数百人之多。来俊臣败灭后,吏部侍郎都向朝廷主动坦白此事。太后责备他们,他们回答说:“我们扰乱国家的法令,仅治罪一人,如果违背了来俊臣的意旨,立刻就会被灭族。”太后于是赦免了他们。

    契丹军溃败,斩杀孙万荣向唐朝投降。

    武懿宗率兵到达赵州,听说契丹军队将要到达冀州,惧怕而向南逃跑。契丹军队于是屠了赵州城。孙万荣在柳城西北凭借险要地势修筑城池,把老幼及妇女留下,然后率领精兵侵犯幽州。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乘机袭击孙万荣所修筑的新城,三天攻陷新城,俘获全部留守的人员后返回。当时孙万荣正与唐朝军队相持不下,听说新城失守后军队大溃,家奴斩下他的首级向朝廷投降,其余的部众投降了突厥。

    武周任命武承嗣、武三思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武周派遣武懿宗等人安抚河北地区。

    武攸宜从幽州胜利归来后,太后武则天下制说因为契丹刚被平定,命令武懿宗、娄师德与狄仁杰分别到河北各地安抚百姓。武懿宗所到之处残酷无情,上奏请求把河北地区归顺契丹的百姓全部灭族,左拾遗王求礼在朝堂上当面反驳他说:“这些百姓素来没有武装,没有力量抵御敌人,归附敌人只是为了暂且求得活命,哪会有叛国之心!武懿宗拥有强兵数十万,一听说敌人到来就逃走,使敌人的势力蔓延扩张,却想把罪责推卸给田野间受牵连的百姓,这是做臣下的不忠,请求先斩杀武懿宗以谢罪河北百姓!”武懿宗无法回答。司刑卿杜景俭也说:“这些百姓都是被胁迫的,请求全部赦免他们。”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秋九月,武周任命魏元忠为肃政中丞。

    太后武则天对随侍的臣下们说:“原来周兴、来俊臣审理狱案,多牵连朝廷大臣,说他们谋反。朕指派亲近大臣到狱中审问,他们都自己承认了,朕便不再怀疑。如今自从周兴、来俊臣死后,不再听说有谋反的人,这样看来以前被处死的人不就有

    冤耶!”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比来坐谋反死者,率皆兴等罗织。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摇!今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矣。”时人多为魏元忠讼冤,太后复召为肃政中丞。

    冬闰十月,以狄仁杰同平章事。

    仁杰上疏曰:“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濒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三代声教之所不及者,国家尽兼之矣。若复邀功绝域,不务安人,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业也。近者频岁出师,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人不复业,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昨贞观中克平九姓,复立思摩,使统诸部,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此近日之令典,经边之故事也。窃谓宜立斛瑟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遭受冤枉的吗!”夏官侍郎姚元崇回答说:“近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概都是被周兴等人罗织罪名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审问,这些亲近大臣也自身难保,哪里还敢改变他们的判决!现在仰赖上天启迪圣上的心智,周兴等人伏罪被诛杀,我用全家一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保证,从今以后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再谋反的人了。”当时有许多人为魏元忠诉冤,太后于是重新召回他担任肃政中丞。

    冬闰十月,太后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同平章事。

    狄仁杰上疏说:“上天降生四夷,都在先王的封疆之外,所以东面抵达沧海,西面阻隔流沙,北面临近大沙漠,南面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与化外。夏、商、周三代声威教化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我们国家都已全都兼并。如果再到遥远的境外之地求取功名,而不力求安定百姓,这是秦始皇、汉武帝所施行的政策,不是五帝、三王的事业。近年来国家频繁出兵,西面戍守安西四镇,东面戍守安东都护府,征兵收税日益增加,致使百姓虚弱疲敝。现在关东地区饥荒,蜀、汉地区人口逃亡,百姓无法从事生产,相互聚集做了盗贼,这样国家的根本一发生动摇,忧患就会加深。以前贞观年间平定了突厥九姓,又立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领各部,这样做符合推翻应当灭亡的、巩固应当存在的道理,而免除了因戍守远方而劳民的征役,这些都是国家近年来好的制度,经营边疆的先例。我私下认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把安西四镇委任给他镇守,恢复已经灭亡的高丽王国,使其镇守安东。这样就可以节省军队戍守远方的费用,把兵力集中于边塞上,使夷狄没有侵犯的忧患就可以了,何必要派兵穷追攻打他们的老巢,与蝼蚁之辈计较长短呢!只应当下敕命令边防军队严加守备,向远处派遣侦察人员,聚集军资粮食,等待敌人自己来进攻,然后再出兵进击。这样以逸待劳,士卒的战斗力就会倍增,作为主人抵御来进攻的敌人就会对我们有利,坚壁清野那么敌人就什么也得不到。这样坚持数年,就可使突厥和吐蕃两个敌人不用攻打而自己屈服。”

    时蜀州每岁遣兵戍姚州,路险远,死亡者多。蜀州刺史张柬之上言:“姚州荒外,自以为州,未尝得其盐布之税,甲兵之用,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为国家惜之。请并泸南诸镇,一切废省,置关泸北,非奉使者,无得交通往来。”疏奏,不纳。

    周以李峤知天官选事。

    始置员外官数千人。

    戊戌(698) 十五年周武氏圣历元年。

    春三月,帝还东都。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狄仁杰从容言于太后曰:“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况元首、股肱,义同一体,臣备位宰相,岂得有所不预知乎?”因劝太后召还庐陵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吉顼与张易之、昌宗为控鹤监供奉。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天下侧目,不有大功,何以自全?”二人惧,

    当时蜀州每年都派兵戍守姚州,道路艰险遥远,士卒死亡众多。蜀州刺史张柬之上言说:“姚州地处荒远的边外,自从设置为州,朝廷还未曾得到当地盐和布的赋税,也没有征调过兵力为朝廷所用,反而使朝廷倾尽府库中的财物,驱赶平民,受蛮夷役使,使他们肝脑涂地,我私下为国家感到痛惜。请求把泸水以南的各镇全部废除,在泸水以北设置关卡,不是奉命出使的人,不许交通往来。”奏疏上达后,没有得到采纳。

    武周任命李峤主持吏部选官事务。

    开始设置员外官数千人。

    戊戌(698) 唐中宗嗣圣十五年武周圣历元年。

    春三月,唐中宗回到东都。

    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狄仁杰不慌不忙地对太后武则天说:“太宗皇帝不避风雨,亲自冒着刀枪箭头的危险,平定了天下,传给子孙。高宗皇帝把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而陛下现在却想要把天下交给外姓人,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再说姑侄与母子相比哪个更亲近?陛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可以配祭于太庙,如果立侄儿为太子,没有听说过侄儿做了天子后祔祭姑母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的家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什么事不是陛下的家事?何况君主好比是头,臣下好比是四肢,意思是同为一个整体,我作为宰相,怎么能不参与呢?”于是劝说太后召回庐陵王。太后心里逐渐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朕梦见一只大鹦鹉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武(鹉)是陛下的姓氏,两个翅膀代表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如果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个翅膀就会振作起来。”太后因此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

    吉顼与张易之、张昌宗都担任控鹤监供奉。吉顼不慌不忙地对他们二人说:“你们兄弟二人显贵受宠,天下人对你们怒目而视,如果没有大功,靠什么保全自己呢?”张易之、张昌宗畏惧,

    问计。顼曰:“天下未忘唐德,主上春秋高,公何不劝立庐陵王以慰人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乃托言庐陵王有疾,遣使召之,及其妃、子皆诣行在。承嗣怏怏,遂发病死。

    秋八月,突厥默啜寇妫、檀等州。

    初,太后命武承嗣之子淮阳王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妻,复遣阎知微赍金帛巨亿以送之。凤阁舍人张柬之谏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聚夷狄女者。”由是忤旨,出刺合州。延秀至突厥,默啜谓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乃拘延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发兵寇妫、檀等州,移书数朝廷曰:“与我蒸谷种,器行滥,帛疏恶。且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河北诸州闻之,争发民修城。卫州刺史敬晖曰:“吾闻金汤非粟不守,奈何舍收获而事城郭乎?”罢使归田,百姓大悦。

    周以狄仁杰兼纳言。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通事舍人元行冲博学多通,仁杰重之。行冲数规谏仁杰,且曰:“凡为家者必有储蓄脯醢以适口,参术以攻疾。

    向吉顼问计。吉顼说:“天下人还未忘记唐朝的恩德,皇上年事已高,你们为何不劝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以抚慰天下人的心愿!这样做,不但可以免除祸患,还可以永远保持富贵。”二人认为他说得正确,因此趁机在太后面前多次说起这件事。太后于是假托说庐陵王患病,派遣使者召他回来,连同他的妃子、儿女们都到太后那里。武承嗣怏怏不乐,于是生病而死。

    秋八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侵犯妫州、檀州等州。

    当初,太后武则天命令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可汗阿史那默啜的女儿为妻,又派遣阎知微携带大量的金帛送给突厥。凤阁舍人张柬之进谏说:“自古以来没有中原王朝的亲王娶夷狄之女为妻的事情。”因此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外放合州刺史。武延秀到达突厥,阿史那默啜对他说:“我想把女儿嫁给李氏,要武氏的儿子干什么呢!我们突厥世代受李氏的恩惠,听说李氏都被诛灭,只有两个皇子还在,我现在就率兵辅佐拥立他们。”于是囚禁了武延秀,任命阎知微为南面可汗,说想让他管理唐朝百姓。又发兵侵犯妫州、檀州等州,发文书指责朝廷说:“送给我的粮种是蒸过的,器皿质地极差,丝帛粗疏低劣。再说我可汗的女儿应该嫁给天子的儿子,武氏是小姓,门户不当,却假冒骗婚。我因此而起兵,想要攻取河北地区。”河北诸州听说后,争相征发百姓修筑城池。卫州刺史敬晖说:“我听说即使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如果缺乏粮食也守不住,为何要舍弃粮食不收获而专门修筑城郭呢?”于是下令停工,放百姓回去务农,百姓十分高兴。

    武周任命狄仁杰兼纳言。

    太后武则天命令宰相各自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被任命为地官员外郎,后来干得很称职。太后高兴地对狄仁杰说:“你完全可以与古代举贤不避亲的祁奚相比了。”通事舍人元行冲博学多识,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多次规劝狄仁杰,并对他说:“凡是居家生活的人一定要储备干肉和肉酱以适合口味,储存人参和白术等药物用来治病。

    仆窃计明公之门,珍味多矣,行冲请备药物之末。”仁杰笑曰:“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周以武攸宁同三品。 九月,突厥陷赵州,周刺史高叡死之。

    默啜围赵州,长史唐般若翻城应之。刺史高叡与妻秦氏仰药诈死,虏舆诣默啜,默啜以金狮子带、紫袍示之曰:“降则拜官,不降则死!”叡顾其妻,妻曰:“酬报国恩,正在今日!”遂俱闭目不言。再宿,虏乃杀之。虏退,唐般若族诛,赠叡冬官尚书,谥曰节。

    周武氏以帝为皇太子、河北道元帅,狄仁杰副之,以讨默啜。

    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立为太子,复名显,赐姓武氏。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王及善请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从之。突厥尽杀所掠赵、定男女万余人而去,仁杰将兵追之,不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有轻中国之心。

    周以苏味道同平章事。

    味道在相位,依阿取容,尝谓人曰:“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两端可矣。”时人谓之“苏模棱”。

    冬十月,周以武懿宗、武攸归领屯兵。 周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我私下估计您家中的山珍海味很多,我只请求作为最末的药物以备用。”狄仁杰笑着说:“你是我药笼中的东西,怎么能够一天没有呢!”

    武周任命武攸宁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九月,突厥军队攻陷赵州,武周赵州刺史高叡被杀害。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兵包围了赵州,赵州长史唐般若翻出城墙接应突厥。赵州刺史高叡与他的妻子秦氏服毒药假装死去,敌人把他们抬到阿史那默啜面前,阿史那默啜向他们出示金狮子带和紫袍,并说:“如果投降就拜授官职,不投降就处死!”高叡看着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说:“报答国恩,正在今天!”于是他们都闭上眼睛不说话。第二天晚上,敌人才杀死他们。敌人退走后,唐般若被灭族,追赠高叡为冬官尚书,谥号为节。

    武则天立唐中宗为皇太子,任命他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讨伐突厥阿史那默啜。

    皇嗣李旦坚决请求让位给庐陵王李哲,太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立庐陵王李哲为皇太子,恢复原名李显,赐姓武氏。又任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率兵讨伐突厥。在此之前,招募士卒一个多月,还不满一千人,等到听说太子担任元帅,应募者云集,不久便招募到五万多人。当时太子未出行,命令狄仁杰主持元帅事务。王及善请求让太子到外朝以安抚人心,太后同意。突厥杀死了在赵州和定州掳掠的全部男女五万余人后退去,狄仁杰率兵追击,没有追上。阿史那默啜回到漠北,拥有兵力四十万,占据土地一万里,西北地区的各族都归附于他,因此有了轻视中原的想法。

    武周任命苏味道为同平章事。

    苏味道担任宰相,阿谀奉承,取悦人心,曾经对他人说:“为人处事不应该太明白,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苏模棱”。

    冬十月,武周命令由武懿宗、武攸归统领都城的驻军。 武周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曰:“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诸为突厥、契丹胁从之人,皆是计迫情危,且图死。今皆潜窜山泽,露宿草行,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自食疏粝,禁其下不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周以姚元崇同平章事。 周阎知微伏诛,以田归道为夏官侍郎。

    默啜纵知微使还,太后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夷其三族。擢归道为夏官侍郎,甚见亲委。

    十一月,周以豫王旦为相王。 周置控鹤监。

    控鹤监率皆嬖宠之人,颇用才能文学之士,田归道、李迥秀、薛稷、员半千以参之。半千以古无此官,请罢之,遂忤旨,左迁。

    十二月,周以魏元忠同平章事。 周贬宗楚客为播州司马。

    己亥(699) 十六年周武氏圣历二年。

    春正月,帝在东宫。 二月,周遣使祷少室山。

    太后不豫,遣给事中阎朝隐祷少室山。朝隐自为牺牲,沐浴伏俎上,请代太后命。太后厚赏之。

    当时河北地区受突厥驱使逼迫的人,待突厥退去后,惧怕遭到朝廷诛杀,往往逃跑躲藏。狄仁杰上疏说:“边疆暂时发生战争,不值得担忧,内地不安定,这才是大事。那些受突厥、契丹逼迫而服从的人,都是在形势危急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暂且希望延长自己的性命。现在他们都潜逃到山泽中,露宿荒郊野外,如果加罪给他们,他们心中就会恐惧,宽恕了他们,那些心怀疑虑的人自然就会安定,希望特赦河北各州的百姓,一概不予问罪。”太后下制按照他的建议处理。狄仁杰于是安抚百姓,找到被突厥驱使虏掠的人,全都送回原籍。然后发放粮食以赈济贫困的人,修理驿站以便利撤回的军队。而他自己却吃粗糙的饭菜,下令部下不许侵扰百姓,违犯者必定斩首,河北地区于是安定。

    武周任命姚元崇为同平章事。 武周阎知微被诛杀,任命田归道为夏官侍郎。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释放阎知微让他返回,太后武则天命令在天津桥南对他处以分裂肢体的酷刑,让百官一起向他射箭,并诛灭了他的三族。升任田归道为夏官侍郎,很得亲近信任。

    十一月,武周封豫王李旦为相王。 武周设置控鹤监。

    控鹤监大多任用的是受太后武则天宠幸的人,同时也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文学之士,以田归道、李迵秀、薛稷、员半千等参杂使用。员半千认为古代没有这样的官职,请求罢除,因此违背了太后的旨意,被降官。

    十二月,武周任命魏元忠为同平章事。 武周贬宗楚客为播州司马。

    己亥(699) 唐中宗嗣圣十六年武周圣历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二月,武周派遣使者到少室山祈福。

    太后武则天生病,派遣给事中阎朝隐到少室山祈福。阎朝隐将自己作为祭品,沐浴后伏在盛放祭品的礼器上,请求替代太后承担病痛。太后对他厚加赏赐。

    吐蕃赞婆、弓仁降周。

    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余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会钦陵出外,赞普杀其亲党二千余人,钦陵自杀。赞婆帅所部千余人,钦陵子弓仁以所统七千帐来降。

    帝及武攸暨等誓于明堂。

    太后自以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誓于明堂,铭之铁券。

    秋八月,周以王及善为文昌左相。

    内史王及善虽无学术,然清正难夺,有大臣之节。张易之兄弟每侍内宴,无复人臣之礼,及善屡以为言。太后不悦,谓及善曰:“卿高年,不宜更侍游宴。”及善遂乞骸骨,太后不许,以为左相,罢政事。

    周纳言娄师德卒。

    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之。太后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

    吐蕃赞婆、弓仁投降武周。

    当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年纪还小,论钦陵兄弟专权用事,他们都勇敢有谋略,诸部胡人畏惧他们。论钦陵在朝中执政,弟弟们领兵分别据守在各地,其中赞婆经常驻守在东面,对中原造成三十多年的威胁。赞普器弩悉弄逐渐长大,暗中与大臣论岩谋划诛杀论钦陵。适逢论钦陵外出,赞普器弩悉弄诛杀了他的亲信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自杀。于是赞婆率所统领的一千余人,论钦陵的儿子弓仁带领他所管辖的部落七千帐来向武周投降。

    唐中宗与武攸暨等盟誓于明堂。

    太后武则天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在她死后太子与武氏诸王不能相容,于是命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于明堂盟誓,并把誓词铭刻在铁券上。

    秋八月,武周任命王及善为文昌左相。

    内史王及善虽然没有学问,但清廉正直,意志坚定,具有大臣的气节。张易之兄弟每次在宫中侍奉武则天宴饮,没有作为臣下的礼节,王及善多次上言此事。太后不高兴,对王及善说:“你年事已高,不应该再陪侍游玩宴饮。”王及善于是请求退休,太后不同意,就任命他为文昌左相,免去宰相职务。

    武周纳言娄师德去世。

    娄师德在河陇地区任职,前后达四十余年,谦恭勤奋,毫不懈怠,百姓和外夷都很安定。娄师德生性稳重厚道,宽宏大量,狄仁杰入朝担任宰相,实际上就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却不知道,心中还很轻视他。太后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回答说:“他作为将帅能够严守边土,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太后又说:“娄师德善于识别人才吗?”狄仁杰回答说:“我曾经与他是同事,没有听说过他善于识别人才。”太后说:“朕之所以知道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称得上是善于识别人才了。”狄仁杰出来后,感叹说:“娄公道德高尚,我受到他的包涵宽容已经很久了,我看不到他高尚道德的边际啊。”当时罗织罪名告发他人的风气盛行,娄师德长期担任将领和宰相,

    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周以武三思为内史。 河溢。

    漂千余家。

    周以韦嗣立为凤阁舍人。

    太后称制以来,学校殆废。酷吏所陷,亲友流离,未获原宥。嗣立上疏曰:“时俗浸轻儒学,先王之道,弛废不讲。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国学,不听以他岐仕进。又酷吏乘间杀人求进,至如仁杰、元忠,往遭按鞫,亦皆自诬,非陛下明察,则已为菹醢矣。今陛下升而用之,皆为良辅。臣恐向之负冤得罪者亦皆如是。伏望一皆昭洗,死者追复官爵,生者听还乡里。如此,则天下皆知昔之枉滥非陛下之意,幽明欢欣,和气感通矣。”不从。嗣立,承庆之异母弟也。母王氏,遇承庆甚酷,每仗承庆,嗣立必解衣请代,母不许,辄私自杖,母为稍宽。承庆为凤阁舍人,以疾去职。嗣立时为莱芜令,太后召使代之。

    突厥默啜以其子匐俱为小可汗。

    默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笃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主兵二万余人,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主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余人,又号为拓西可汗。

    十一月,周贬吉顼为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以为同平章事,委以腹心。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魁岸辩口,懿宗短小伛偻,

    独能以功名而善终,所以人们敬重他。

    武周任命武三思为内史。 黄河泛滥。

    淹没了一千余家居民。

    武周任命韦嗣立为凤阁舍人。

    自从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以来,学校几乎废弃。受到酷吏陷害的人,他们的亲友流离失所,没有得到宽恕赦免。韦嗣立上疏说:“现在的风气越来越轻视儒学,先代帝王的圣道,都已废除不讲。应该命令王公以下官员的子弟都入国学,不允许他们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官职。还有那些酷吏乘机杀人以求得升官,至于像狄仁杰、魏元忠这样的大臣,往昔遭到关押审讯,也都违心承认有罪,如果不是陛下明察,他们早就成为肉酱了。现在陛下提拔任用他们,都成为贤良的辅臣。我恐怕以前遭受冤枉而获罪的人也同他们一样。希望对那些获罪的人全都平反昭雪,对死去的人追复他们的官爵,活着的人允许他们返回家乡。这样,天下的人就都会知道往昔的滥杀无辜并不是出于陛下的本意,人和鬼就都会高兴,阴阳和谐之气就会感应通顺。”太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韦嗣立是韦承庆的同父异母之弟。他的母亲王氏,对待韦承庆十分残酷,每次杖打韦承庆时,韦嗣立一定会解开衣服请求替代韦承庆挨打,母亲不答应,韦嗣立总是私下杖打自己,母亲因此变得逐渐宽容。韦承庆担任凤阁舍人,因病离职。韦嗣立当时是莱芜县令,太后把他召进朝廷替代他哥哥的职务。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立他的儿子阿史那匐俱为小可汗。

    阿史那默啜立他的弟弟阿史那咄悉匐为左厢察,立阿史那骨笃禄的儿子阿史那默矩为右厢察,各自领兵二万余人,立他的儿子阿史那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两察之上,主管处木昆等十姓部落,领兵四万余人,又称为拓西可汗。

    十一月,武周贬吉顼为安固县尉。

    太后武则天因为吉顼有才干谋略,任命他为同平章事,作为自己的亲信。吉顼与武懿宗在太后面前争夺在赵州打败突厥的功劳。吉顼身材魁梧,能言善辩,而武懿宗身材短小,弯腰驼背,

    顼视懿宗,声气凌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引古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昔太宗有马,肥逸无能驭者。朕为宫女,进言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三匕首。鞭之不服,则其首,之不服,则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皇恐谢。诸武因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辞日,得召见,涕泣言曰:“臣永辞阙庭,愿陈一言。”太后问之,顼曰:“合水土为泥,有争乎?”太后曰:“无之。”又曰:“分半为佛,半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顼顿首曰:“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太后曰:“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如何。”

    十二月,周同平章事陆元方罢。

    太后问元方以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忤旨,遂罢。元方为人清谨,再为宰相,太后每有迁除,多访之,元方密封以进。临终,悉焚其稿,曰:“吾于人多阴德,子孙其未衰乎!”

    周以狄仁杰为内史。

    太后幸三阳宫,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吉顼看着武懿宗,声色俱厉。太后因此不高兴,说:“吉顼在朕的面前,都敢轻视武氏诸人,何况以后怎能依靠呢!”有一天,吉顼上奏事情,正在引证古今的事例,太后大怒说:“你所说的话,朕听够了,不要再多说了!往昔太宗皇帝有一匹马,肥壮性烈,没有人能够驾驭它。朕当时是宫女,向太宗皇帝进言说:‘我能够制服它,但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杖,三是匕首。如果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就用铁杖敲打它的脑袋,如果敲打它的脑袋还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太宗皇帝赞赏朕的志气。现在你难道值得玷污朕的匕首吗!”吉顼听后惶恐谢罪。武氏诸人趁机共同揭发他弟弟假冒为官的事情,因此坐罪贬官。辞别的那天,吉顼得到太后的召见,痛哭流涕地上言说:“我要永远离开朝廷了,希望能进上一言。”太后问他要说什么,吉顼说:“用水与土和成泥,有争斗吗?”太后说:“没有。”吉顼又说:“分一半为佛教的佛像,一半为道教的天尊像,有争斗吗?”太后说:“有争斗。”吉顼叩头说:“宗室与外戚各守本分,天下就会安定。现在太子已经确立,而外戚还被封为王,这是陛下驱使他们日后必然争斗,双方都不得安宁。”太后说:“朕也知道会这样。但已经如此,没有办法了。”

    十二月,武周同平章事陆元方罢职。

    太后武则天向陆元方询问朝廷外面的事,陆元方回答说:“我滥充宰相,有大事不敢不向陛下奏闻,至于民间小事,不值得烦扰陛下的圣听。”因此违背了太后的旨意,被罢免宰相职务。陆元方为人清正谨慎,两次担任宰相,每当太后升任官吏时,多征求他的意见,陆元方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密封进上。临终前,陆元方把过去密封奏疏的底稿全部焚烧,并说:“我对别人积了很多阴德,我的子孙应该不会衰败吧!”

    武周任命狄仁杰为内史。

    太后武则天驾幸三阳宫,有一个胡僧拦住车驾,请求太后去观看埋葬舍利,太后答应了他的请求。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前说道:“佛是戎狄的神灵,不值得让一国之君屈尊前去观看。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庚子(700) 十七年周武氏久视元年。

    春正月,帝在东宫。 夏五月朔,日食。 六月,周以张易之为奉宸令。

    太后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以易之为令。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昌宗饮博嘲谑。又命易之、昌宗与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以掩其迹。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晋后身,太后使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文士皆赋诗以美之。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陛下内宠易之、昌宗足矣,而侯祥等明自媒衒,求入供奉,丑慢无耻。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太后劳之。易之、昌宗竞以豪侈相胜。弟昌仪为洛阳令,请属无不从。尝早朝,有选人姓薛,以金五十两并状赂之。昌仪受金,以状授天官侍郎张锡。数日,锡失其状,以问昌仪,昌仪曰:“我亦不记,但姓薛者即与之。”锡惧,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余人,悉留注官。

    周遣将军李楷固等击契丹余党,平之。

    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及孙万荣死,二人来降,有司请族之,狄仁杰曰:“二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

    那个胡僧诡计多端,只是想通过邀请到陛下来迷惑远近的百姓罢了。”太后因此中途返回,并说:“以此成全我正直之臣的气节。”

    庚子(700) 唐中宗嗣圣十七年武周久视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夏五月初一,发生日食。 六月,武周任命张易之为奉宸令。

    太后武则天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任命张易之为奉宸令。太后每次在内殿举行私宴,总是召来武氏诸人、张易之、张昌宗一起饮酒博戏,调笑戏谑。又命令张易之、张昌宗与李峤等人在内殿撰修《三教珠英》,以此掩盖他们的丑行。武三思上奏说张昌宗是周灵王太子晋转世,太后就让他身穿神仙羽衣,吹笙,在宫内庭院骑着木鹤,文士们都写诗赞美他。太后又挑选了许多美貌少年充任奉宸府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进谏说:“陛下在内宫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已经足够了,而侯祥等人公开自我介绍与炫耀,要求入宫充当奉宸府内供奉,丑恶无耻。我担任谏官的职务,不敢不上奏。”太后慰劳了他。张易之与张昌宗竞相以豪华奢侈来攀比。他们的弟弟张昌仪担任洛阳县令,对于请托他办事的人无不答应。一次早朝,有一位姓薛的候选官员,拿着五十两金子和要求任职的文状贿赂他。张昌仪收下了金子,把文状交给天官侍郎张锡。过了几天,张锡丢失了文状,来询问张昌仪,张昌仪说:“我也记不住名字了,只要是姓薛的就授给他官职。”张锡惧怕,退下去后,找出候选官员中姓薛的六十余人,全都留下授给官职。

    武周派遣将军李楷固等率兵攻打契丹的残余部众,平定了他们。

    契丹将领李楷固擅长使用套索以及骑马射箭、舞槊,每次冲锋陷阵,有如鹘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披靡。骆务整也是契丹将领,多次打败唐朝军队。孙万荣死后,这两人都来投降,有关部门请求将他们灭族,狄仁杰说:“这两个人勇猛无比,能为他们的主人尽力奋战,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德化安抚他们,

    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皆以为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献俘含枢殿,太后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周陇右大使唐休璟破吐蕃于洪源。

    吐蕃将麹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唐休璟与战于洪源。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麹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请为诸君破之。”乃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

    周造大像。

    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比来水旱不节,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哉!”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卒。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巾坠,马惊不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屡以老疾

    他们都会为我们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们。太后都任命他们为将军,让他们率兵攻打契丹的残余势力,全部平定了契丹。李楷固献契丹俘虏于含枢殿,太后召公卿都来宴饮,举杯对狄仁杰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将要赏赐他,狄仁杰回答说:“平定契丹依靠的是陛下的声威,再就是将帅们竭忠尽力,我有什么功劳呢!”坚决辞让不接受赏赐。

    武周陇右大使唐休璟在洪源打败吐蕃军队。

    吐蕃将领麹莽布支率兵侵犯凉州,包围了昌松,唐休璟与麹莽布支在洪源交战。唐休璟对部下的诸位将领说:“论钦陵兄弟几个已经死了,麹莽布支刚被任命为将领,不熟悉军事,让我为各位打败他。”于是率先披甲上阵,六次交战都取得胜利,吐蕃军队大败而逃。

    武周建造大佛像。

    太后武则天想要建造大佛像,让全国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钱以促成其事。狄仁杰上疏进谏说:“现在的佛教寺院,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皇家的宫殿。建造寺院不能役使鬼神,只能劳役百姓。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最终还是土地上出产的,不损害百姓,还能从哪里得到呢!梁武帝、简文帝父子对佛寺无限度地施舍,等到三淮地区叛乱兴起,五岭地区烽烟滚滚时,满街排列的寺院,无法挽救国家危亡的祸患,路上到处都可看到的和尚尼姑,又哪里有援救君王的军队!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地区尚不安定,如果耗费官府财物,又用尽民力,万一哪个地方发生了祸难,将用什么去救援呢!”太后说:“你劝说我做善事,我怎么能够违背你的心意呢!”因此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去世。

    太后信任器重狄仁杰,群臣都无法相比,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喜好在朝廷上当面直言谏争,太后总是委屈心意接受他的意见。一次狄仁杰侍奉太后巡游,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落在地,骑的马也受到惊吓而无法驾驭,太后命太子追上惊马,抓住笼头拴好。狄仁杰多次以年老有病

    乞骸骨,不许。每入见,太后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及卒,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有张柬之者,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卒成反正之功。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中宗复位,赠司空。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冬十月,周复以正月为岁首。 周以韦安石同平章事。

    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数面折之。尝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数人在座同博。安石跪奏曰:“商贾贱类,不应得预此会。”顾左右逐出之,座中皆失色,太后以其言直,劳勉之,同列皆叹服。

    十二月,周开屠禁。

    凤阁舍人崔融言:“割烹弋猎,著之典礼。苟顺月令,合礼经,自然物遂其生矣。”遂开屠禁,祠祭用牲牢如故。

    请求退休,太后都没有答应。每次狄仁杰入宫觐见,太后总是阻止他跪拜,并说:“每当看到你跪拜时,朕的身体也感到疼痛。”狄仁杰去世后,太后哭泣着说:“朝堂已经空啦!”从此朝廷有了大的事情,众大臣都不能做出决定时,太后就总是叹息说:“上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呢!”太后曾经问狄仁杰:“朕想得到一位杰出人才来任用,你看谁合适呢?”狄仁杰说:“有一位名叫张柬之的人,年纪虽老,但却具有担任宰相的才能。”太后于是升任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问狄仁杰,狄仁杰回答说:“以前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得到任用。”太后说:“我已经升迁了他的官职。”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担任宰相的人才,不是仅任用他为司马。”太后于是升任张柬之为秋官侍郎,最后任命为宰相。狄仁杰又曾经向太后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名人才,最后他们建立了恢复唐朝的功劳。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的杰出人才,都出自您的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能之士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唐中宗重登帝位后,追赠狄仁杰为司空。唐睿宗在位时追封他为梁国公。

    冬十月,武周重新以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 武周任命韦安石为同平章事。

    当时武三思与张易之兄弟专权用事,韦安石多次当面驳斥他们。有一次韦安石在宫中侍奉太后宴饮,张易之带着几个蜀地的商人在宴席上玩博戏。韦安石跪下向太后上奏说:“商人地位卑贱,不应该参加这样的宴会。”然后示意左右的人把这几个商人赶出去,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而太后因为他敢于直言进谏,慰劳勉励他,同僚们都对他十分赞叹佩服。

    十二月,武周取消了屠宰牲畜的禁令。

    凤阁舍人崔融上言说:“宰杀烹调牲畜和猎捕飞禽走兽,已被写进典章礼制中。只要能够顺应时令,并符合礼经的制度,自然会使生物顺利生长的。”因此取消了屠宰牲畜的禁令,祭祀时仍然像过去那样用牲畜作祭品。

    辛丑(701) 十八年周武氏大足元年,又改长安。

    春正月,帝在东宫。

    是岁,武邑人苏安恒上疏太后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今太子春秋既壮,陛下年德既尊,何不禅位东宫,使临宸极,亦何异陛下之身哉!诸武皆得封王,而陛下二十余孙无尺寸之土,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黜诸武为公侯,而分土以王诸孙,择立师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藩皇家。”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三月,周流张锡于循州。

    平章事张锡坐知选漏泄禁中语、赃满数万,当斩,临刑释之,流循州。时苏味道亦坐事俱下狱,锡气色自若,舍三品院,帷屏食饮,无异平居。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蔬食。太后闻之,赦味道而复其位。

    雨雪。

    苏味道以雪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时又有献三足牛者,宰相复贺。求礼扬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

    夏六月,周以李迥秀同平章事。

    辛丑(701) 唐中宗嗣圣十八年武周大足元年,又改年号为长安。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这一年,武邑人苏安恒向太后武则天上疏说:“陛下恭敬地执行先皇帝的临终托付,接受太子的辞让,敬天命顺人心,至今临朝已有二十年了。现在太子已到了壮年,陛下年事已高,德高望重,为何不把帝位禅让给太子,让太子当皇帝,这与陛下亲自临朝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武氏诸人都受封为王,而陛下的二十多个孙子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地,这不是长治久安的计策。我请求降封武氏诸王为公侯,而把陛下的诸多孙子分封为王,授予封地,并为他们选择师傅,教导他们有关孝顺敬爱的道理,让他们辅佐大周朝廷,成为皇室的屏障。”疏奏进上后,太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膳食,安慰劝谕后送他出宫。

    三月,武周把张锡流放到循州。

    同平章事张锡因犯有主持官吏铨选而泄漏宫中谈话的罪,又贪赃数万钱,按罪应当斩首,临刑之际被赦免死罪,流放到循州。当时苏味道也因罪一起被关押在狱中,张锡神态自若,住在专门关押三品以上犯罪官员的院中,帷帐的设置和饮食起居,与平时完全相同。而苏味道却是步行到监狱中,席地而卧,只吃蔬菜。太后听说后,就赦免了苏味道的罪,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下雪。

    苏味道认为此时下雪是吉兆,率领文武百官入朝祝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阻止说:“如果说三月下雪是吉祥的雪,那么腊月打雷也是吉祥的雷吗?”苏味道不听从劝阻。入宫之后,唯独王求礼不向太后表示祝贺,还进言说:“现在正是阳和之气散布、草木生长的时节,而天寒下雪造成灾害,怎么能胡乱说是吉兆呢!那些庆贺的人都是一伙阿谀奉承之辈。”太后为此而停止朝会。当时又有人进献三条腿的牛,宰相们又入朝庆贺。王求礼大声疾呼:“凡是反常的东西都是妖异。这是三公的人选不当,政令教化没有得到施行的表现。”太后因此而忧愁。

    夏六月,武周任命李迥秀为同平章事。

    迥秀母本微贱,妻叱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即时出之。或问:“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养亲,今乃违忤颜色,安敢留也!”

    冬十一月,周以崔玄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曰:“闻卿改官,令史设斋自庆。此欲盛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

    周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粟麦斛至数千,及至是,一缣籴数十斛,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抚御,在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壬寅(702) 十九年周武氏长安二年。

    春正月,帝在东宫。

    是岁,苏安恒复上疏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以何颜见唐家之宗庙哉?今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

    李迥秀的母亲原本出身卑贱,他的妻子大声斥骂婢女,他母亲听见后不高兴,李迥秀马上将妻子休弃。有人问他:“你为何要这么快将妻子休弃呢?”李迥秀回答说:“娶妻子本来是为了奉养母亲,而现在却惹得母亲生气,怎么还敢留下她呢!”

    冬十一月,武周任命崔玄为天官侍郎。

    天官侍郎崔玄生性耿直,从未请托求见过谁,所以执政大臣不喜欢他,改任他为文昌左丞。过了一个多月,太后武则天对崔玄说:“听说你改任文昌左丞之后,你原来属下的令史们设斋以示庆贺。看来他们是想大肆地作奸贪赃啊,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于是重新拜授天官侍郎。

    武周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先前,凉州全境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突厥与吐蕃的军队连年偷袭到凉州城下,百姓深受其害。郭元振开始在凉州南部边境的硖口设置和戎城,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控制了凉州的要冲,把边境开拓了一千五百里,从此敌人不能再侵犯到凉州城下。郭元振又命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垦屯田,充分利用水利和土地条件。以前凉州的谷子和小麦每斛价值数千钱,到了这时,一匹细绢就可换到数十斛粮食,积蓄的军粮可以供给数十年之用。郭元振善于安抚治理,在凉州任都督五年,很受汉族和夷族的敬畏爱戴,做到了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壬寅(702) 唐中宗嗣圣十九年武周长安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这年,苏安恒再次上疏说:“我听说这天下是高祖神尧皇帝和太宗文武皇帝创立的天下,陛下虽然当了皇帝,但实际依靠的是大唐王朝旧的基业。现在太子已被召回朝廷,正当壮年,德行高尚,而陛下却因贪恋皇位而忘记了母子间的深厚恩情,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大唐宗庙的列祖列宗呢?现在天意与人心,都希望把皇位归还李家。陛下的皇位虽然安定,却根本不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会倾倒的道理。我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性命而不

    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

    周设武举。 突厥寇盐、夏,遂寇并州,周遣薛季昶、张仁愿御之。 秋八月,周赐张昌宗爵邺国公。

    昌宗兄弟贵盛,势倾朝野,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请封昌宗为王,制不许,乃赐爵邺国公。

    九月朔,日食,不尽如钩。 吐蕃遣使求和。

    宴吐蕃使者论弥萨于麟德殿。时凉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预宴,弥萨屡窥之。太后问其故,对曰:“洪源之战,此将军猛厉无敌,故欲识之。”休璟练习边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冬十月,吐蕃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战,破之。 十一月,周命监察御史苏颋按雪冤狱。

    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太后乃命苏颋按覆,由是雪免者甚众。

    十二月,周以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之,嘉贞为之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还,太后善之,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

    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呢!”太后也没有加罪于他。

    武周设置武举。 突厥军队侵犯盐州和夏州,然后进犯并州,武周派遣薛季昶和张仁愿率兵抵御。 秋八月,武周赐给张昌宗邺国公爵位。

    张昌宗兄弟尊贵显赫,权倾朝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上表请求封张昌宗为王,太后武则天下制书不答应,于是赐给他邺国公爵位。

    九月初一,发生日食,形状如钩,没有全食。 吐蕃派遣使者来请求两国和解。

    太后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吐蕃使者论弥萨。当时凉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论弥萨多次偷看唐休璟。太后询问论弥萨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在洪源之战中,这位将军勇猛无敌,所以我想认识他。”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从碣石向西一直到达安西四镇,绵延万里,各地的山河险要之地,他都能牢记在心。

    冬十月,吐蕃军队侵犯茂州,都督陈大慈率兵与吐蕃交战,打败了吐蕃。 十一月,武周命令监察御史苏颋审查平反冤案。

    监察御史魏靖上疏,认为:“陛下既已知道来俊臣的奸恶,对他处以极刑,希望能够仔细重新审核来俊臣等人所办理的大案,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太后于是命令苏颋重新审核,因此许多人得到昭雪赦免。

    十二月,武周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侍御史张循宪担任河东采访使,因有疑难之事不能决断,就问属下官吏说:“这里是否有可以商议事情的才能之士?”属下官吏告诉他说原平乡县尉张嘉贞有奇异之才,张循宪于是召见张嘉贞,向他询问问题的处理办法,张嘉贞为张循宪详细分析,无不清晰明了,张循宪于是请求张嘉贞为自己代写奏疏,所谈到的都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张循宪回朝后,太后武则天很赞赏他的奏疏,张循宪就说这都是张嘉贞所写的,并且请求把自己的官职授给他。太后说:“朕难道没有一个官职来提拔贤能之士吗!”

    因召嘉贞,与语,大悦,即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赏其得人也。

    癸卯(703) 二十年周武氏长安三年。

    春正月,帝在东宫。

    突厥请以女妻太子之子,许之,乃遣武延秀还,仍遣使来谢。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宫尹崔神庆上疏曰:“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龟者,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国本,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也。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应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臣愚谓太子非朔望朝参,应别召者,请降手敕及玉契。”太后然之。

    三月朔,日食。 夏闰四月,周改文昌台为中台。六月,宁州大水。 秋七月,周以唐休璟同三品。

    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太后命休璟议其事,行之。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请兵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太后曰:“恨用卿晚。”时西突厥斛瑟罗用刑残酷,诸部不服。乌质勒本隶斛瑟罗,能抚其众,诸部归之,斛瑟罗不能制。后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斛瑟罗部众离散,因入朝,不敢复还,乌质勒悉并其地。

    于是召见了张嘉贞,与他谈话,十分高兴,当即拜授他为监察御史,并升任张循宪为司勋郎中,以此奖赏他发现了人才的功劳。

    癸卯(703) 唐中宗嗣圣二十年武周长安三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请求把女儿嫁给太子李显的儿子为妻,太后武则天同意,于是突厥释放了武延秀,让他返回,同时派遣使者前来表示感谢。太后在宿羽台宴请突厥使者,太子李显也参加了宴会。宫尹崔神庆上疏说:“现在五品以上的官员之所以佩带龟符,是因为在天子有特别的敕书征召他们入宫时,恐怕有人欺诈冒充,所以让宫中拿出龟符与官员佩带的龟符相合,然后才放被征召人入宫。何况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自古以来征召太子入宫都用玉契,这实在是为了表示极大的庄重和谨慎。昨天因为突厥使者朝见,太子应该参与朝见陛下,当时只有文书下达到宫中,而陛下没有下敕书征召。我认为太子如果不是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入朝参见,而是由陛下特别征召,那么请陛下亲自写下敕书并颁发玉契。”太后同意他的意见。

    三月初一,出现日食。 夏闰四月,武周改文昌台为中台。六月,宁州发生水灾。 秋七月,武周任命唐休璟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当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各部相互攻打,通往安西都护府的道路断绝。太后武则天命令唐休璟商议解决的办法,然后按照他的意见施行。十多天之后,安西都护府各州请求派兵接应,行程日期与唐休璟所预想的完全相符。太后因此对唐休璟说:“我遗憾任用你太晚了。”当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用刑残酷,各部落都不服从于他。乌质勒原本是斛瑟罗的下属,因为能够安抚部众,所以各部落都归附于他,斛瑟罗不能制止。后来乌质勒攻占了碎叶城,把自己的牙帐迁居到那里。斛瑟罗的部众离散,于是入朝,不敢再返回他的部落,乌质勒因此全部兼并了他的领地。

    九月朔,日食,既。 周贬魏元忠为高要尉,流张说于岭南。

    初,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欲以易之弟昌期为雍州长史,问宰相:“谁堪雍州者?”元忠以薛季昶对。太后曰:“昌期何如?”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向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不如季昶。”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乃谮元忠尝言:“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狱。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入,凤阁舍人宋璟谓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张廷珪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易之、昌宗遽呼曰:“张说与元忠同反!”太后问其状,对曰:“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

    九月初一,发生日食,是日全食。 武周贬魏元忠为高要县尉,把张说流放到岭南。

    当初,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时,张易之的家奴在洛阳闹市中横行不法,魏元忠将他以杖刑处死。魏元忠担任宰相后,太后武则天想要任命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担任雍州长史,就问宰相:“谁可以担任雍州长史的职务?”魏元忠回答说薛季昶可以胜任。太后说:“张昌期怎么样?”魏元忠说:“张昌期年纪太轻,不熟悉政务,以前担任岐州刺史时,致使岐州的人口逃亡殆尽,不如薛季昶合适。”太后沉默而作罢。魏元忠又曾经当面向太后上奏说:“我忝居宰相之位,不能为国家效忠尽死,使小人在陛下的身边,这是我的罪过啊!”太后听后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因此十分憎恨魏元忠。于是他们诬陷魏元忠曾经说过:“太后老了,不如倚仗太子,这样才是长久之计。”太后听后大为愤怒,下令把魏元忠逮捕入狱。

    张昌宗私下找到凤阁舍人张说,用高官收买他,让他证实魏元忠说过那些话,张说答应了张昌宗的请求。太后武则天召张说入宫,凤阁舍人宋璟对他说:“名誉与道义最为重要,鬼神是难以欺骗的,不能够党附奸邪之人而诬陷正直之士。你如果因此事而获罪被流放,实际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遭遇不测,我宋璟一定叫开宫殿门为你据理力争,与你一同去死。希望你努力尽心去做,能否受到世代人的敬仰,就在此一举了!”殿中侍御史张廷珪说:“早晨求得真理,要我晚上去死都愿意啊!”左史刘知几说:“不要让你的行为玷污了青史,而使自己的子孙受到连累!”

    张说入宫后,太后问他,张说没有回答。这时张昌宗在一旁催促张说,让他快一点说话。张说说:“陛下都看见了,张昌宗在陛下的面前都这样逼我,何况是在朝外呢!我确实没有听说魏元忠说过这样的话。”张易之与张昌宗急忙大声喊道:“张说与魏元忠一同谋反!”太后追问具体罪状,张易之与张昌宗回答说:“张说曾经说过魏元忠是当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了太甲,

    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说曰:“易之小人,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伊尹、周公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太后曰:“说反覆,宜并系治之。”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朱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苏安恒亦上疏曰:“元忠下狱,里巷恟恟,皆以为陛下委信奸宄,斥逐贤良,忠臣烈士皆抚髀于私室。方今赋役烦重,百姓凋弊,重以谗慝专恣,刑赏失中,窃恐人心不安,别生他变。”竟贬元忠高要尉,流说岭表。元忠入辞,言曰:“臣老向岭南,十死一生。但陛下他日必思臣言。”因指昌宗、易之曰:“此二小儿,终为乱阶。”

    殿中侍御史王晙复奏申理元忠,宋璟谓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狼狈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晙为义所激,颠沛无恨。”璟叹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饯元忠于郊外,易之诈为状,称贞慎等与元忠谋反。太后使监察御史马怀素鞫之,怀素曰:“昔栾布奏事彭越头下,汉祖不以为罪,况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欲诛其送者乎!”太后意解。

    周公代理周朝的王位,这不是想要谋反是什么呢?”张说说:“张易之是小人,只是听说过有关伊尹、周公的只言片语,哪里知道伊尹、周公的道德!伊尹、周公作为臣子极为忠诚,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敬仰。陛下任用宰相,不让他们学习伊尹、周公,那应该让他们学习谁呢?”太后说:“张说反复无常,应该与魏元忠一并逮捕治罪。”后来有一天太后又召来张说追问此事,张说仍然像以前那样回答。

    朱敬则上疏直言申辩说:“魏元忠素来以忠诚正直而著名,张说受他的牵连而被关押入狱实在没有道理,如果下令将他们治罪,就会让天下人失望。”苏安恒也上疏说:“自从魏元忠被捕入狱后,街巷里坊惊扰不安,人们都认为陛下委任信用奸邪之徒,贬逐贤良之士,那些忠臣志士都在自己的家中拍着大腿唉声叹气。现在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十分烦重,百姓生活贫困,再加上谄佞奸邪之徒专横放纵,刑罚和赏赐失当,我私下担心人心不安,会发生变故。”最终太后还是贬魏元忠为高要县尉,把张说流放到岭南。魏元忠入宫向太后辞行,说道:“我年纪这么老了,要去岭南,生还的希望很小。但是陛下日后一定会想起我所说的话。”于是指着张昌宗和张易之说:“这两个坏小子,最终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殿中侍御史王晙又上奏为魏元忠诉冤,宋璟对他说:“魏公已有幸得以保全性命,现在你又要去惹陛下发怒,能有好结果吗!”王晙说:“魏公是因为忠诚而获罪,我王晙被他的正义所感动,就是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感到遗憾。”宋璟感叹说:“我宋璟不能为魏公伸冤,深感有负于朝廷。”

    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在郊外为魏元忠饯行,张易之冒充他人告密状,说崔贞慎等人与魏元忠一同谋反。太后派监察御史马怀素审问此案,马怀素说:“从前汉朝的梁王彭越因谋反被斩首示众,梁大夫栾布出使回来对着他的头颅奏事,而汉高祖没有认为栾布有罪,何况魏元忠的罪没有彭越的大,难道陛下想要诛杀为他送行的人吗!”太后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太后尝命朝贵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宋璟上。易之素惮璟,欲悦其意,虚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杲谓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举坐悚惕。时自武三思以下,皆谨事易之兄弟,璟独不为之礼。诸张积怒,尝欲中伤之。太后知之,故得免。

    周以裴怀古为桂州都督。

    始安獠反,攻陷州县,朝廷思得良吏以镇之。朱敬则称怀古有文武才,以为桂州都督。怀古飞书以示祸福,獠即迎降。怀古轻骑赴之,左右曰:“夷獠无信,不可忽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况人乎!”遂诣其营。贼众大喜,岭外悉定。

    周遣使以六条察州县。 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卒。

    吐蕃南境诸部皆叛,器弩悉弄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生七年矣。

    甲辰(704) 二十一年周武氏长安四年。

    春正月,帝在东宫。 周以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 周作兴泰宫。

    武三思建议毁三阳宫,以其材作兴泰宫于万安山。功费甚广,百姓苦之。左拾遗卢藏用上疏,以为:“左右近臣,多以顺意为忠,犯忤为戒,致陛下不知百姓失业。陛下

    太后曾经宴请朝廷权贵,张易之兄弟的座位都在宋璟之上。张易之素来惧怕宋璟,想讨好他,就空出座位请宋璟坐,并说:“您是当今第一人,为何坐在下位呢?”宋璟说:“我才能低下,职位卑微,张卿却认为我是第一人,为什么?”天官侍郎郑杲对宋璟说:“中丞你为什么要称五郎为卿呢?”宋璟说:“根据官职,称他为卿正合适。你又不是张卿的家奴,为何称他五郎呢!”在座的人都为宋璟感到担心。当时从武三思以下的朝臣,都谨慎事奉张易之兄弟,只有宋璟对他们不礼貌。因此张易之兄弟对他怀恨在心,曾经想诬陷他。太后了解宋璟,所以宋璟得以幸免。

    武周任命裴怀古为桂州都督。

    始安郡的獠人反叛,攻占了州县,朝廷希望能得到一位贤良的官员前去镇抚。朱敬则举荐说裴怀古是文武全才,于是太后任命他为桂州都督。裴怀古送去紧急书信向獠人晓以祸福之理,獠人马上派人来迎接并投降。裴怀古准备轻装骑马前往,他手下的人说:“夷獠之人不讲信用,不可大意。”裴怀古说:“我依仗忠信,可以与神明相通,何况是人呢!”于是前往獠人军营。反叛的獠人部众十分高兴,岭外全部被平定。

    武周派遣使者根据六条规定到各地考核州县官吏的政绩。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死去。

    吐蕃南部边境各部落都发生了叛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兵攻打,死于军中。他的几个儿子争着即位,很久之后,国人才立他的儿子弃隶蹜赞为赞普,年仅七岁。

    甲辰(704) 唐中宗嗣圣二十一年武周长安四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东宫。 武周册封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 武周修造兴泰宫。

    武三思建议拆毁三阳宫,用拆下来的材料在万安山修建兴泰宫。因为工程耗费巨大,百姓深受其苦。左拾遗卢藏用上疏,认为:“陛下身边的亲近大臣,大多把顺从旨意当作忠诚,把冒犯违背旨意作为戒条,致使陛下不了解百姓的生计艰辛。陛下

    诚能以劳人为辞,发制罢之,则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爱人也。”不从。

    周平章事朱敬则致仕。

    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余细务不之视。

    三月,周以韦嗣立等为诸州刺史。

    太后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李峤、唐休璟等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轻外职,除授牧伯多是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望于台、阁、寺、监妙简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太后命书名探之,得凤阁侍郎韦嗣立、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各以本官检校刺史。其后政迹可称者,唯常州薛谦光、徐州司马锽而已。

    夏四月,周复作大像。

    太后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糜费巨亿。李峤上疏曰:“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余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人神胥悦,功德无穷。”监察御史张廷珪疏曰:“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愿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太后为之罢役,召见,赏慰之。

    周以天官侍郎崔玄同平章事。 周以姚元崇为春官尚书。

    如果能以劳苦百姓为由,下制书停止这一劳役,则天下人都会知道陛下为了爱护百姓而甘愿自己辛苦的美德。”太后没有听从。

    武周同平章事朱敬败退休。

    朱敬则担任宰相,把选拔任用人才作为首要事务,其余的小事情则不过问。

    三月,武周任命韦嗣立等人为各州刺史。

    太后武则天曾经与宰相们议论到刺史和县令的选用问题。李峤、唐休璟等上奏说:“我们私下发现不管是朝廷大臣的议论,还是远近的人心世情,无不是重视朝内官,而轻视地方官,朝廷所除授的州郡长官大多是因罪被贬官的人,风俗不纯,实在是因为这一原因。希望陛下能从朝廷的台、阁、寺、监各个机构中精心挑选贤良之士,分别让他们担任大州的刺史,共同成就地方上的各种事业。我们请求陛下停止亲近侍臣的职务,首先任命他们为地方官员。”太后命令书写朝中大臣的姓名,然后抽签,抽到凤阁侍郎韦嗣立、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命令他们各自以现任官职加检校刺史衔。后来这些人中政绩值得称道的,只有常州刺史薛谦光和徐州刺史司马锽而已。

    夏四月,武周又修造大佛像。

    太后武则天又一次向天下的和尚、尼姑征税,修造大佛像,耗费十分巨大。李峤上疏说:“现在用于建造大佛像的钱有一十七万余缗,如果把这些钱散发施舍给百姓,每人发给一千钱,可以救济一十七万余户。拯救百姓的饥寒之苦,减省劳役之勤,这将会使人神共悦,功德无量。”监察御史张廷珪上疏说:“以当今的政治而论,则应该首先加强边境防务,增加府库积蓄,休养民力。以佛教的教义而论,则应该拯救苦难中的百姓,消除各种追求奢华形式的做法,崇尚清静无为。愿陛下能够体察我的愚见,按照佛祖的本意行事。”太后因此罢除了这一劳役,并召见张廷珪,对他加以赏赐和安慰。

    武周任命天官侍郎崔玄为同平章事。 武周任命姚元崇为春官尚书。

    初,以相王府长史姚元崇兼夏官尚书。元崇上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臣不敢爱死,恐不益于王。”乃改春官尚书,同三品如故。元崇字元之,时突厥叱列元崇反,太后命元崇以字行。

    秋七月,周以杨再思为内史。

    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之兄,尝因宴集戏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剪纸帖巾,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莲花。”再思独曰:“不然。”昌宗问其故,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周贬戴令言为长社令。

    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皆坐赃下狱,命左右台共鞫之。敕以易之、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奏:“同休兄弟赃共四千余缗,昌宗法应免官。”昌宗诉有功无罪。太后问宰相:“昌宗有功乎?”杨再思曰:“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莫大之功。”太后悦,赦之。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足狐赋》以讥再思,出为长社令。

    周以韦安石为扬州长史,唐休璟兼幽、营都督。

    安石举奏张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变。出安石扬州,休璟幽、营。休璟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张恃宠不臣,必将为乱,殿下宜备之。”

    当初,太后武则天任命相王府长史姚元崇兼任夏官尚书。姚元崇上言说:“我奉事相王,不应该再担任这个掌管兵马的职务。我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是恐怕对相王不利。”于是改任姚元崇为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如旧。姚元崇字元之,当时因为突厥叱列元崇反叛,太后命令姚元崇以字行于世。

    秋七月,武周任命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担任宰相,专门靠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曾经在一次宴会上戏弄杨再思说:“杨内史的面孔像高丽人。”杨再思听后高兴地剪纸帖巾自制行头,反披着紫色的朝服,跳起了高丽舞,在座的人全都大笑。当时有人称赞张昌宗生得漂亮,说:“张六郎的脸像莲花一样美。”唯独杨再思说:“不对。”张昌宗问他为什么,杨再思回答说:“应该说是莲花长得像六郎一样美。”

    武周贬戴令言为长社县令。

    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都因贪赃被逮捕入狱,太后武则天命令左右台共同审讯他们。太后又下敕说张易之、张昌宗作威作福,命令一同加以审问。御史大夫李承嘉、御史中丞桓彦范上奏说:“张同休兄弟共贪赃四千余缗钱,依照法律张昌宗应该免官。”张昌宗上诉说自己有功无罪。太后问宰相:“张昌宗有功吗?”杨再思回答说:“张昌宗调制神丹,陛下服用后确有效果,没有什么比这功劳更大了。”太后很高兴,于是赦免了张昌宗。左补阙戴令言作了一篇《两足狐赋》以讥讽杨再思,被外放为长社县令。

    武周任命韦安石为扬州长史,任命唐休璟兼幽州、营州都督。

    韦安石上奏揭发张易之等人的罪状,太后下敕将张易之等人交付韦安石和唐休璟审讯,还没有审理完就发生了变故。于是外放韦安石为扬州长史,唐休璟为幽州、营州都督。唐休璟出行前,私下对太子李显说:“张易之和张昌宗依仗着太后的宠幸,行不臣之事,日后必将作乱,殿下应该加以防备。”

    九月,周以姚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冬十月,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平章事。

    元之将行,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太后遂以柬之同平章事,时年且八十矣。

    周以岑羲为天官员外郎。

    太后命宰相选郎吏,韦嗣立荐羲曰:“但恨其伯父长倩为累。”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由是诸缘坐者始得进用。

    十二月,周张昌宗下狱,既而赦之。

    太后寝疾,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易之、昌宗侍侧。崔玄奏曰:“太子、相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愿不令异姓出入。”易之、昌宗亦恐祸及,阴为之备。屡有人为飞书云:“易之兄弟谋反。”

    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太后命平章事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鞫之。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语已奏闻。’准法首原。”璟奏:“昌宗傥以弘泰为妖妄,何不执送有司!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法当处斩。”太后不许。璟退,左拾遗李邕进曰:“宋璟志安社稷,非为身谋,愿陛下可其奏。”亦不听。寻敕璟安抚陇、蜀,璟不肯行,奏曰:“故事,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今陇、蜀无变,臣不敢奉制。”

    九月,武周任命姚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冬十月,任命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

    姚元之赴任前,太后武则天让他举荐外朝官中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姚元之回答说:“张柬之沉稳厚道,富有谋略,能决断大事,而且他年纪已老,希望陛下赶紧重用他。”太后于是任命张柬之为同平章事,此时已年近八十岁了。

    武周任命岑羲为天官员外郎。

    太后武则天命令宰相们举荐能够担任郎官的人,韦嗣立推荐岑羲说:“只可惜他受到他伯父岑长倩的连累。”太后说:“如果确实有才能,这有什么可连累的!”因此那些受牵连而获罪的人开始得到提拔任用。

    十二月,武周张昌宗被关押入狱,不久又赦免了他。

    太后武则天卧病在床,宰相们有几个月不得晋见,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身旁侍候。崔玄上奏说:“皇太子和相王完全可以侍奉汤药。内宫是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之人随便出入。”张易之与张昌宗也恐怕祸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暗中做好了防备。多次有人写匿名信说:“张易之兄弟谋反。”

    许州人杨元嗣告发说张昌宗曾经召方术之士李弘泰为自己相面,李弘泰说张昌宗有做天子的面相。太后命令同平章事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共同审讯此案。崔神庆上奏说:“张昌宗招供说:‘李弘泰所说的话我已经上奏陛下了。’依照法律自首者应该免罪。”宋璟上奏说:“如果张昌宗认为李弘泰的话是妖言,为何不把他送到有关部门治罪!虽然他说已把此事上奏陛下,但终究是包藏祸心,依法应当斩首。”太后不答应。宋璟退下后,左拾遗李邕进言说:“宋璟是为了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着想,希望陛下同意按他的奏言办理。”太后也没有听从李邕的建议。不久太后下敕命令宋璟出朝安抚陇、蜀地区,宋璟不肯出行,并上奏说:“依照旧例,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御史中丞不应当出使地方。现在陇、蜀地区并没有变故发生,所以我不敢奉命。”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曰:“昌宗无功荷宠,而包藏祸心。所以奏者,拟事发则云先已奏陈,不发则俟时为逆。此乃奸臣诡计,若云可舍,谁为可刑!请考竟其罪。”疏奏,不报。

    崔玄亦屡以为言,太后令法司议罪。玄弟司刑少卿昪,处以大辟。宋璟复奏:“昌宗为飞书所逼,不得已而自陈。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太后温言解之。璟声色逾厉曰:“臣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太后不悦。杨再思遽宣敕令出,璟曰:“圣主在此,不烦宰相擅宣敕命!”太后乃可其奏,遣昌宗诣台。璟庭立而按之,事未毕,太后特敕赦之。璟叹曰:“不先击小子脑裂,负此恨矣。”太后使昌宗诣璟谢,璟拒不见。

    周以阳峤为右台侍御史。

    桓彦范、袁恕己共荐阳峤为御史。杨再思曰:“峤不乐搏击之任,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乃擢为右台侍御史。

    乙巳(705) 神龙元年

    春正月,张柬之等举兵讨武氏之乱,张易之、昌宗伏诛,帝复位,大赦。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说:“张昌宗没有任何功劳而受到陛下的宠爱,却包藏祸心。他之所以向陛下上奏李弘泰的事,是打算一旦事情败露就说事先已经上奏,如果没有被揭发就等待时机叛逆作乱。这是奸臣的诡计,如果说张昌宗的罪行可以赦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处以刑罚!请陛下彻底查清他的罪状。”疏奏进上后,没有得到答复。

    崔玄也多次向太后进言此事,太后于是命令司法部门议定张昌宗的罪。崔玄的弟弟司刑少卿崔昪认为应该将张昌宗处以死刑。宋璟又上奏说:“张昌宗是因为受到匿名信的逼迫,不得已才自首的。而且他犯的是谋反大逆之罪,不允许自首而免罪。”太后语气温和地为张昌宗辩解。宋璟语气神色更加严厉地说:“我知道一说出这样的话就会大祸临头,但心中的正义激使我,即使因此而死也不感到遗憾!”太后听后不高兴。杨再思急忙宣敕命令宋璟退出,宋璟说:“圣明的天子就在这里,不用烦劳宰相擅自宣布敕命!”太后这才同意了宋璟的上奏,让张昌宗到御史台接受审讯。宋璟站在御史台的庭院中审讯张昌宗,还没有审问完毕,太后就下特敕赦免了他。宋璟叹息说:“没有先打碎这小子的脑袋,真是太遗憾了。”太后让张昌宗到宋璟处道谢,宋璟拒不见他。

    武周任命阳峤为右台侍御史。

    桓彦范和袁恕己共同荐举阳峤担任御史。杨再思说:“阳峤不喜欢担任这种弹劾纠举他人的职务,怎么办呢?”桓彦范说:“要按照官位挑选合适的人才,难道一定要等待愿意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吗!越是不愿意任官的人,越是要授予他官职,这样才能助长知难而进之风,抑制浮躁求进之路。”于是升任阳峤为右台侍御史。

    乙巳(705) 唐中宗神龙元年

    春正月,张柬之等人起兵讨伐武氏之乱,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唐中宗重新即位,大赦天下。

    太后疾甚,易之、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遂与定谋。

    初,柬之与荆府长史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皆为羽林将军,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惧,乃更以其党武攸宜参之,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彦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柬之、玄、彦范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斩关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多祚等对曰:“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在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

    太后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在宫中专权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己谋划诛杀二张。张柬之对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的荣华富贵是谁给予的?”李多祚哭泣着说:“是高宗皇帝给予的。”张柬之说:“现在高宗皇帝的儿子受到张易之和张昌宗两个坏小子的危害,将军难道不想报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吗!”李多祚回答说:“只要有利于国家,我完全听从相公的指挥,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于是定下了诛杀二张的计谋。

    当初,张柬之与荆州都督府长史杨元琰的职务对调,二人一同泛舟江中,当船到江心时,谈及太后改朝换代的事,杨元琰慷慨激昂地有复兴大唐的志向。张柬之担任宰相后,便援引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并对他说:“你还记得咱们在江中泛舟时所说的话吗?现在的职务不是随便授给你的。”张柬之又任用了桓彦范、敬晖以及右散骑侍郎李湛,都任命他们为羽林将军,把禁军交给他们指挥。张易之等人因此疑心恐惧,于是张柬之又任用张易之的党羽武攸宜参杂其中,张易之等人这才安心。

    不久姚元之从灵武回到都城,张柬之与桓彦范相互说道:“大事成功了!”于是把计谋告诉了姚元之。桓彦范把此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应该先国而后家。”当时太子李显住在宫殿的北门,桓彦范和敬晖晋见太子,向他秘密陈说了他们的计策,太子同意。于是张柬之、崔玄、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领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遣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王同皎前往东宫迎接太子,然后杀进宫中。他们在廊庑下将张易之、张昌宗斩杀,然后进入太后居住的长生殿。太后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在作乱呢?”李多祚等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我们奉太子的命令诛杀了他们,恐怕事先走漏了消息,所以没敢向陛下奏闻。在宫中禁地起兵,罪该万死!”太后看见了太子,说:“坏人已经被诛杀,你可以回东宫了。”桓彦范进言说:“当初高宗皇帝把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纪已大,却长期在东宫,天意与人心早就思念李氏的唐朝了。

    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太后谓崔玄曰:“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于是收张昌期等,皆斩之,与易之、昌宗枭首天津南。收其党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系狱。以太后制命太子监国,以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遣使宣慰诸州。明日,太后传位于太子。

    中宗复位,大赦,惟易之党不原,其为周兴等所枉者,咸令清雪,子女配没者皆免之。相王旦加号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皇族皆复属籍,叙官爵。其为太后所杀者,访求其柩改葬之。

    迁太后于上阳宫,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以张柬之、袁恕己同三品,崔玄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李多祚等进官赐爵有差。 二月,复国号曰唐。

    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玄元皇帝。

    流贬周宰相韦承庆、房融、崔神庆于岭南。 以杨再思同三品。 姚元之为亳州刺史。

    太后之迁上阳宫也,同三品姚元之独呜咽流涕。桓彦范、张柬之谓曰:“今日岂公涕泣时邪!”元之曰:“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遂出为亳州刺史。

    希望陛下把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百姓的心愿!”太后对崔玄说:“你是朕亲自提拔的,怎么也在这里呢?”崔玄回答说:“这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于是收捕了张昌期等人,把他们全都斩首,并与张易之、张昌宗的首级一同悬挂在天津桥南示众。接着又逮捕了他们的党羽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关进狱中。又以太后武则天的名义下制书命令太子李显监国,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并派使者前往各州宣谕安抚。第二天,太后武则天把帝位传给太子。

    唐中宗李显重登帝位,大赦天下,只有张易之的同党不在赦免之例,那些受到周兴等人诬陷的人,都下令平反昭雪,他们的子女被流放或没入官府为奴婢者,都加以赦免。唐中宗又加封相王李旦号为安国相王,加封太平公主号为镇国太平公主。皇族子弟都恢复了族籍,并依次授予官爵。被太后武则天杀死的皇族子弟,都搜访他们的棺柩予以改葬。

    唐中宗把太后武则天迁到上阳宫居住,并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唐中宗任命张柬之、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李多祚等人升官赐爵高低不等。

    二月,恢复唐朝国号。

    规定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都恢复高宗永淳年间以前的旧制。重新称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玄元皇帝。

    唐中宗把武周时期的宰相韦承庆、房融、崔神庆分别流放、贬官到岭南。 任命杨再思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任命姚元之为亳州刺史。

    太后武则天被迁居到上阳宫时,只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一人呜咽哭泣。桓彦范、张柬之对他说:“今日难道是你哭泣的时候吗!”姚元之说:“前几天追随你们诛杀奸邪叛逆之徒,是出于臣下的道义;今天辞别过去的君主,也是出于臣下的道义。即使因此而获罪,也心甘情愿。”于是唐中宗外放他为亳州刺史。

    复立韦氏为皇后,赠后父玄贞上洛王。

    左拾遗贾虚己上疏曰:“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观仰,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父太原王,殷鉴不远,须防其渐。”不听。上之迁房陵也,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何遽如是!”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至是,上每临朝,则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预闻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矣。桓彦范上表曰:“《书》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愿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先是,胡僧慧范与张易之兄弟善,韦后亦重之。至是复出入宫掖。彦范表言慧范执左道以乱政,请诛之。上皆不听。

    以武三思为司空。

    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朝邑尉刘幽求亦谓柬之等曰:“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地,若不早图,噬脐无及。”不从。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

    唐中宗重新立韦氏为皇后,追赠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

    左拾遗贾虚己上疏说:“异姓之人不许封王,这是从古到今的定制。现在唐朝的帝业刚刚复兴,百姓都在看着陛下的所作所为,而陛下却先追赠皇后的亲族为王,这不是向天下推广贤德仁政的做法。再说高宗皇帝在位时追赠太后的父亲武士彟为太原王,这一导致严重后果的教训距离现在并不遥远,陛下应该防微杜渐。”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唐中宗被放逐到房陵后,与韦后一起被幽禁,备受艰难,因此感情十分深厚。唐中宗每当听说太后所派的使者到达时,总是恐惧地想要自杀,韦后阻止他说:“祸与福都不是永远不变的,为什么要急忙这么做呢!”唐中宗曾经私下对韦后盟誓说:“日后如果有幸重见天日,一定要满足你的所有心愿,不加任何限制。”这时,每当唐中宗临朝听政时,韦后必定要设置帷帐坐在殿上,参与朝政的处理,就如同武后在唐高宗时代那样。桓彦范上表说:“《尚书》说:‘如果母鸡负责打鸣,家庭就要破落。’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哪一个与妇人共同执掌朝政而不会导致国破身亡的。希望陛下能让皇后专心待在后宫,致力于后宫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干预国政。”先前,胡僧慧范与张易之兄弟关系亲密,韦后也很看重他。这时慧范又出入宫禁。桓彦范上表说慧范用邪道扰乱朝政,请求诛杀他。唐中宗对桓彦范的意见都不听从。

    唐中宗任命武三思为司空。

    张易之与张昌宗被诛杀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张柬之和敬晖说:“张易之与张昌宗这两个凶逆之人虽然已经被铲除,但像汉朝吕产、吕禄那样的野心家还在朝中任职,斩草如果不除根,最终还会生长。”张柬之与敬晖说:“现在大局已定,你所说的那些人如同案板上的肉罢了,能有什么作为呢!”薛季昶叹息说:“我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朝邑县尉刘幽求也对张柬之等人说:“武三思还在朝中,你们这些人终将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及早图谋,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张柬之等人也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为妻。

    上官仪女婉儿者,没入掖庭,辩慧能文,明习吏事,太后爱之。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为婕妤。三思通焉,故婉儿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数微服幸其第,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上使后与三思双陆,而自为点筹。三思遂与后通,由是武氏之势复振。柬之等数劝上诛诸武,曰:“革命之际,宗室诛夷略尽,今陛下返正,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邪!”不听。柬之等或抚床叹愤,或弹指出血,曰:“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势已去,知复奈何!”上遂以三思为司空、同三品。

    贬谯王重福为均州刺史。

    重福,上之庶子也。韦后恶之,贬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以武攸暨为司徒,祝钦明同三品。 三月,流酷吏于岭南,死者追贬之,所破家皆复资荫。 以袁恕己为中书令。 征武攸绪为太子宾客。

    以安车征武攸绪,既至,除太子宾客,固请还山,许之。

    夏四月,以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

    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固执不可,曰:“陛下初复大位,下制:‘政令皆依贞观故事。’

    上官仪的女儿上官婉儿,当年被没入后宫,聪明善辩,擅长写文章,又熟悉吏治事务,太后武则天十分喜爱她。待唐中宗即位后,让她掌管起草诏书,对她更加信任,并封为婕妤。武三思与上官婉儿私通,所以上官婉儿党附于武氏,又把武三思推荐给韦后,唐中宗于是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并多次身着便服驾幸他的府第,张柬之等人都受制于武三思。唐中宗让韦后与武三思玩双陆棋,而自己则为他们数筹码。武三思因此又与韦后私通,于是武氏的势力又重新振作起来。张柬之等人多次劝唐中宗诛杀武氏诸人,并说:“太后改朝换代的时候,宗室子弟被诛杀殆尽,现在陛下重登帝位,而武氏家族滥封的官职和所窃取的爵位,仍然安稳如旧,这难道是远近之人所期望的吗!”唐中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张柬之等人有的拍着床案叹息愤恨,有的弹指出血,并说:“皇上过去做英王时,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勇武刚烈,我们之所以没有诛杀武氏家族的人,是想让皇上亲自诛杀他们,以此壮大天子的声威。现在却反而这样,大势已去,谁又知道该怎么办呢!”唐中宗于是任命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中宗贬谯王李重福为均州刺史。

    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子。韦后憎恶他,于是唐中宗把他贬为均州刺史,并且经常命令均州官府对他严加看管。

    唐中宗任命武攸暨为司徒,祝钦明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三月,把酷吏流放到岭南,已死的酷吏追夺他们的官职,因受酷吏陷害而家庭破败的子孙都恢复他们凭先祖功勋做官的旧制。

    任命袁恕己为中书令。 征召武攸绪担任太子宾客。

    唐中宗下令用安车到嵩山征召武攸绪,到达后,除授他为太子宾客,但武攸绪坚决请求返回嵩山继续隐居,唐中宗同意了。

    夏四月,唐中宗任命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

    术士郑普思与尚衣奉御叶静能都以妖法邪说而受到唐中宗的信任,唐中宗下墨敕任命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坚持认为不可以,并说:“陛下刚恢复帝位时,曾下制书说:‘国家的政策和法令都依照太宗贞观年间的旧例。’

    贞观中,魏徵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岂普思、静能之比乎!”拾遗李邕上疏曰:“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上皆不听。

    以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崔玄并同三品,张柬之为中书令。 五月,迁周庙主于西京,仍避其讳。

    赐敬晖等五人王爵,罢其政事。

    敬晖等率百官上表曰:“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湜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三思引为中书舍人。先是,殿中侍御史郑愔谄事二张,坐贬,亡入东都,谒三思。初见,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怪之,愔曰:“愔始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后乃喜大王之得愔也。大王虽得天子之意,然彼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如反掌。日夜切齿,欲噬大王之肉。此愔所以为大王寒心也。”三思大惧,与之登楼,问自安之策,引为中书舍人,与崔湜皆为三思谋主。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

    贞观年间,魏徵担任秘书监,孔颖达担任国子祭酒,郑普思、叶静能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左拾遗李邕上疏说:“如果真有神仙能够让人长生不死,那么秦始皇、汉武帝早就找到了;如果佛教真能够为人谋利造福,那么梁武帝早就如愿了。唐尧、虞舜之所以能成为历代帝王的典范,也是因为他们能够治理人事而已。陛下尊宠郑普思、叶静能这类人,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唐中宗对他们的意见都不听从。

    唐中宗任命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崔玄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张柬之为中书令。 五月,把武周七庙的神主迁到西京长安,仍然避他们的名讳。 赐给敬晖等五人王爵,免去他们的宰相职务。

    敬晖等人率领文武百官上表说:“天授年间太后改朝换代之际,宗室子弟被诛杀流放殆尽。现在天命革新,而武氏诸人所封的王位依旧,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希望陛下能为国家着想,顺从朝野人士的心愿,削夺他们的王爵以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唐中宗不同意他们的建议。敬晖等人因为惧怕武三思进谗言陷害自己,就把考功员外郎崔湜作为耳目。崔湜看到唐中宗亲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晖等人,于是就把敬晖等人的计谋全部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因此举荐他担任中书舍人。先前,殿中侍御史郑愔因为奉迎讨好张易之与张昌宗,获罪被贬官,后来逃到东都,拜见武三思。刚一见面,哭得十分悲痛,不久又放声大笑。武三思感到奇怪,郑愔说:“我一开始悲痛是因为您将要被杀戮灭族,后来高兴是因为大王您得到了我这样的人。大王您虽然深得天子的欢心,但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和袁恕己五个人都位居将相,而且胆略过人,废掉太后的帝位易如反掌。他们对您恨得日夜咬牙切齿,都想着吃掉您的肉。这就是我为您感到担心的原因。”武三思听后十分惧怕,就与郑愔一起上楼,向他请教能使自己平安的计策,并举荐他担任中书舍人,因此郑愔与崔湜都成为武三思的谋士。武三思与韦后日夜在唐中宗面前诋毁敬晖等人,说道:“他们依仗有功专擅大权,

    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之权。”上以为然,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皆罢政事。三思令百官复修太后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

    以岑羲为秘书少监,毕构为润州刺史。

    初,五王之请削武氏诸王也,求人为表,众莫肯为。中书舍人岑羲为之,语甚激切。中书舍人毕构次当读表,辞色明厉。三思既得志,羲改秘书少监,出构为润州刺史。

    以宋璟为黄门侍郎。

    上嘉宋璟忠直,累迁黄门侍郎。武三思尝以事属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预朝政!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以杨元琰为卫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请弃官为僧,上不许。敬晖闻而笑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及晖等得罪,元琰独免。

    皇后表请改易制度,从之。

    上官婕妤劝韦后袭武后故事,表请令士庶丧出母三年,百姓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诏皆从之。

    将会对国家不利,不如封他们为王,并免去他们的宰相职务,这样表面上不失尊宠功臣之名,而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力。”唐中宗认为很对,于是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都罢免他们的宰相职务。武三思又命令百官重新恢复实行太后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策,对于不依附武氏的大臣都加以斥逐,那些被张柬之等五王斥逐的人都恢复他们的职位,朝政大权全部落入武三思之手。

    唐中宗任命岑羲为秘书少监,毕构为润州刺史。

    当初,张柬之等五王向唐中宗请求削夺武氏诸人的王爵时,曾经找人为他们草写表书,众朝臣中没有人肯写。中书舍人岑羲代他们草写了表书,言辞十分激烈。中书舍人毕构轮值负责宣读表书,语气和神色都很严厉。武三思当政以后,就改任岑羲为秘书少监,外放毕构为润州刺史。

    唐中宗任命宋璟为黄门侍郎。

    唐中宗欣赏宋璟的忠诚正直,多次升迁他的官职后做到黄门侍郎。武三思曾经因事请托宋璟,宋璟义正辞严地拒绝他说:“现在太后既已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大王你应该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家中去,怎么还在干预朝政呢!你难道不知道汉朝的外戚吕产和吕禄的事情吗!”

    唐中宗任命杨元琰为卫尉卿。

    先前,杨元琰知道武三思逐渐专权用事,就请求辞官为僧,唐中宗没有答应。敬晖听说后耻笑他,杨元琰说:“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退去就会有危险。我这是真心想要辞官为僧,不是做样子。”等到敬晖等人获罪,只有杨元琰得以幸免。

    皇后韦氏上表请求改变服丧、成丁和免役年龄的制度,唐中宗采纳了她的意见。

    上官婕妤劝说韦后承袭武则天时代的旧例,上表请求官吏和百姓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百姓二十三岁为成丁,五十九岁免除劳役,改变这些制度,以收买人心。唐中宗下诏都采纳了她的建议。

    降河内王武懿宗爵为公。 以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

    以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休璟仍同三品,钦望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先是,仆射为正宰相,其后多兼中书门下之职,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至是,钦望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故有是命。是后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矣。

    以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 洛水溢。

    流二千余家。

    秋七月,以韦巨源同三品。 以汉阳王张柬之为襄州刺史。

    柬之表请归襄州养疾,制以柬之为刺史,不知州事。

    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制求直言。

    右卫参军宋务光上疏曰:“水阴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绝其萌。太子国本,宜早择贤能而立之。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机要。郑普思、叶静能以小技窃大位,亦朝政之蠹也。”疏奏,不省。

    九月,改葬上洛王韦玄贞。

    其仪如太原王故事,寻进封酆王

    韦巨源罢,以魏元忠为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后尊号。

    唐中宗下诏降封河内王武懿宗的爵位为公爵。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豆卢钦望分别为左、右仆射,唐休璟仍然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豆卢钦望在有军国大事时,可以与宰相们共同商议处置。先前,仆射就是正宰相,后来仆射大多兼任中书门下的职务,上午处理朝政大事,下午处理各自官署的事务。这时,豆卢钦望专门任仆射,不敢参与宰相们对政事的处置,所以唐中宗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从此以后专门担任仆射职务的人,就不再是宰相了。

    唐中宗任命韦安石为中书令,任命魏元忠为侍中。 洛水泛滥。

    冲走了两千多家居民。

    秋七月,唐中宗任命韦巨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中宗任命汉阳王张柬之为襄州刺史。

    汉阳王张柬之上表请求回襄州养病,唐中宗下制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不管理州中事务。

    黄河南、北十七个州发生水灾,唐中宗因此下制书请求臣下直言进谏。

    右卫骑曹参军宋务光给唐中宗上疏说:“水属于阴类之物,是女人之象,恐怕后宫中会有干预外朝政事的人,应该防患于未然。太子乃是国家的根本,应该早一点挑选贤良有才能的皇子而立为太子。再者,外戚的权势太盛,如武三思等人,应该解除他们的机要职务。郑普思、叶静能靠雕虫小技而窃据高位,他们也是败坏朝政的蛀虫。”他的奏疏进上去后,唐中宗并没有理睬。

    九月,唐中宗改葬韦后的父亲上洛王韦玄贞。

    改葬的礼仪依照武后的父亲太原王武士彟的旧例,不久又进封为酆王。

    唐中宗免去韦巨源的宰相职务,任命魏元忠为中书令,杨再思为侍中。 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后尊号。

    群臣上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帝,皇后曰顺天皇后。上与后谒谢太庙,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实封,皆满万户。

    上御楼观泼寒胡戏。

    清源尉吕元泰上疏曰:“谋时寒若,何必裸身挥水,鼓舞衢路以索之哉!”疏奏,不纳。

    皇太后武氏崩。

    太后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赦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上居谅阴,以中书令魏元忠摄冢宰三日。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赖之。武三思矫太后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将以太后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曰:“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欲启之,恐致惊黩。况合葬非古,宜于陵旁更择吉地。”不从。

    户部奏是岁天下户口之数。

    户六百一十五万,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有奇。

    丙午(706) 二年

    春正月,以李峤同三品,于惟谦同平章事。 制太平、安乐公主各开府,置官属。

    安乐公主恃宠,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自请为皇太女,上虽不从,亦不谴责。

    群臣给唐中宗上尊号叫应天皇帝,给韦后上尊号叫顺天皇后。唐中宗与韦后拜谢太庙,并大赦天下,给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加实封至一万户。

    唐中宗登上洛城南楼观看泼寒胡戏。

    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说:“君主善于谋划则四时寒暑自然就会顺利来到,何必要赤身裸体挥水泼洒,在大街上击鼓起舞以乞求寒冬的到来呢!”奏疏进上,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皇太后武则天驾崩。

    太后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时年八十二岁。临终遗言说:“去掉皇帝称号,赦免高宗的后妃王氏和萧氏两个家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的亲属。”唐中宗守丧期间,让中书令魏元忠代理冢宰职务三天。魏元忠素来有忠诚正直之名,朝内外的人士都倚重他。武三思假造太后的遗制,安慰劝谕魏元忠,并赐给他实封一百户。魏元忠手捧所谓的太后遗制,感激得呜咽流泪,看见他这样的人都说:“大势已去了!”唐中宗将要把太后合葬在唐高宗的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说:“供奉神灵之道,在于保持幽静玄远的气氛,现在想要打开高宗皇帝的陵门,恐怕会惊动亵渎神灵。何况合葬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应该在乾陵旁边另行选择吉祥之地埋葬太后。”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户部上奏这一年天下的户口数目。

    全国共有户六百一十五万,人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多。

    丙午(706) 唐中宗神龙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任命李峤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惟谦为同平章事。 唐中宗下制书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可以各自开设府署,任命僚属。

    安乐公主依仗着受到唐中宗的宠爱,出卖官爵,徇私枉法,权倾朝野。有时候自己草拟皇帝的制敕,掩盖住制敕中的文字,然后让唐中宗签署,唐中宗笑着签发,竟然不看其中的内容。又请求要做皇太女,唐中宗虽然没有答应她,但也不加谴责。

    以平阳王敬晖、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为诸州刺史。

    武三思恶晖等居京师,出之,晖滑州,彦范洺州,恕己豫州。寻复左迁远郡。

    二月,以韦巨源同三品。

    诏与皇后叙宗族。

    制僧慧范、道士史崇恩等并加五品阶。 置十道巡察使。

    选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姜师度、马怀素、源乾曜、卢怀慎、李杰皆预焉。

    韦安石罢,以苏瓌为侍中,唐休璟致仕。 三月,杀驸马都尉王同皎。

    初,宋之问及弟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之逊密告三思,三思使人告同皎与武当丞周憬等谋杀三思,废皇后。皆坐斩。之问、之逊并除京官。憬亡入比干庙,大言曰:“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与皇后淫乱,倾危国家,行当枭首都市,恨不及见耳!”遂自刭。

    大置员外官。

    置员外官,自京师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

    唐中宗任命平阳王敬晖、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为各州刺史。

    武三思憎恨敬晖等人仍然居留在京师,就让他们外出任职,任命敬晖为滑州刺史,桓彦范为洺州刺史,袁恕己为豫州刺史。不久又将他们降职到边远的州郡。

    二月,唐中宗任命韦巨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中宗下诏把韦巨源列入韦后的宗族之中。

    唐中宗下制书给僧人慧范、道士史崇恩等人一并加授五品官阶。 设置十道巡察使。

    唐中宗下诏选拔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二十人担任十道巡察使,委任他们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安抚百姓,举荐贤能之士,复核平反冤案,巡察使每两年轮换一次,根据他们的政绩好坏和过失大小来决定他们官职的升降。姜师度、马怀素、源乾曜、卢怀慎、李杰等人都入选为巡察使。

    唐中宗罢免韦安石的宰相职务,任命苏瓌为侍中,唐休璟退休。 三月,唐中宗杀死驸马都尉王同皎。

    当初,宋之问和他的弟弟宋之逊都因依附张易之而获罪被贬往岭南,后来逃回东都,躲藏在朋友驸马都尉王同皎的家中。王同皎痛恨武三思和韦后的所作所为,每当与自己所亲信的人谈及他们,总是恨得咬牙切齿。宋之逊把此事密告武三思,武三思就指使他人告发说王同皎与武当县丞周憬等人阴谋杀死武三思,废除韦皇后。王同皎等人都获罪被斩。宋之问与宋之逊都被任命为京官。周憬逃进比干庙中,大声说道:“比干是古代的忠臣,应当知道我对大唐王朝的这片忠心。武三思与韦皇后淫乱,危害国家,将会在闹市中被斩首示众,只恨我见不到这一天了!”然后自刎而死。

    唐中宗大量设置员外官。

    唐中宗设置员外官,从京城各中央部门直到地方各州总共设置了两千多名员外官,另外还破格提拔了近一千名宦官为七品以上员外官。魏元忠从端州返回京师,被任命为宰相,不再

    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酸枣尉袁楚客以书责之曰:“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当进君子,退小人,以兴大化,岂可安其荣宠,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择师傅而辅之,一失也。公主开府置僚属,二失也。崇长缁衣,借势纳赂,三失也。俳优小人,盗窃品秩,四失也。有司选贤,皆以货取势求,五失也。宠进宦者,殆满千人,六失也。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失也。广置员外官,伤财害民,八失也。先朝宫女出入无禁,交通请谒,九失也。左道之人,荧惑主听,盗窃禄位,十失也。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谁正之哉!”元忠得书,愧谢无已。

    夏四月,李怀远致仕。 杀处士韦月将,以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

    处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上大怒,命斩之。黄门侍郎宋璟奏曰:“人言中宫私于三思,陛下不问而诛之,臣恐天下必有窃议。”固请按之,上不许,璟曰:“必欲斩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上怒少解。御史大夫苏珦、大理卿尹思贞皆以为方夏行戮,有违时令,上乃命杖而流之岭南。过秋分一日,平晓,广州都督周仁轨斩之。御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贞于朝,思贞曰:“公附会奸臣,将图不轨,

    犯颜直谏,遇事只是看别人的脸色随声附和,朝廷内外都对他感到失望。酸枣县尉袁楚客写信责备魏元忠说:“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德政日新,你应该举荐君子,斥退小人,以振兴广远的教化,怎么能够安于荣华恩宠,对一切事情都因循守旧沉默不言呢!现在皇帝不早立皇太子,并挑选师傅进行辅佐,这是第一个过失。允许公主开设府署并任命僚属,这是第二个过失。尊崇佛僧,使他们凭借权势收受贿赂,这是第三个过失。让表演歌舞杂戏的小人窃取朝廷的官位品秩,这是第四个过失。有关部门选拔贤能之士时,那些应选人都依靠行贿或投靠权势之人而求得进用,这是第五个过失。皇帝宠信提拔宦官,将近一千人之多,这是第六个过失。对王公贵戚的赏赐没有限度,使他们奢侈成风,这是第七个过失。大量设置员外官,耗费钱财伤害百姓,这是第八个过失。对先朝的宫女出入宫门不加禁止,让她们交结权贵,大行请托之风,这是第九个过失。妖门邪道之人迷惑皇帝的耳目,窃取俸禄官位,这是第十个过失。以上这十大过失,君侯您不进行匡正,还能由谁去匡正呢!”魏元忠读到这封书信后,只有惭愧致歉而已。

    夏四月,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怀远退休。 唐中宗杀死处士韦月将,任命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

    处士韦月将上书告发说武三思私下与韦后通奸,一定会反叛作乱,唐中宗十分愤怒,命令将韦月将斩首。黄门侍郎宋璟上奏说:“有人上书说皇后与武三思私通,陛下不加审问就诛杀上书的人,我恐怕天下人必定会私下有所议论。”坚持请求进行审问,唐中宗不同意,宋璟说:“如果一定要将韦月将斩首,那就请求先把我斩首!否则,我终究不敢奉行诏命。”唐中宗的怒气这才稍有消解。御史大夫苏珦、大理卿尹思贞都认为正当夏季而施行杀戮,违背了时令的自然变化,唐中宗于是命令把韦月将处以杖刑后流放到岭南。在这年过了秋分的第一天,天刚破晓,广州都督周仁轨便将韦月将斩首。御史大夫李承嘉党附于武三思,在朝堂上诋毁尹思贞,尹思贞说:“你依附奸臣,将图谋不轨,

    先除忠臣邪!”承嘉怒,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武三思恶宋璟,出之检校贝州刺史。

    五月,葬则天皇后于乾陵。 六月,贬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为远州司马。

    武三思使郑愔告敬晖等与王同皎通谋,贬晖崖州,彦范泷州,柬之新州,恕己窦州,玄白州司马,员外长任,削其勋封。

    加周仁轨镇国大将军。

    初,韦玄贞流钦州而卒,蛮酋宁承基逼取其女,玄贞妻崔氏不与,承基杀之,及其四男。至是广州都督周仁轨讨承基,斩之,故有是命。及韦氏败,仁轨亦诛。

    秋七月,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

    太子性明果,而官属率贵游子弟,所为多不法,左庶子姚班屡谏,不听。

    以李峤为中书令。

    初,李峤为吏部侍郎,欲树私恩,再求入相,奏大置员外官,广引贵势亲识。既而为相,铨衡失序,府库减耗,乃更表言滥官之弊,且请逊位。上慰谕不许。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